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透視洪憲瓷—洪憲瓷探索(轉載)(七)

洪憲瓷探索

作者:東北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所鄒壯輝

洪憲瓷因其歷史的特殊性和稀少的存世量受到收藏者分外青睞,在民國初期就開始有人仿製。 從稀有性來看,洪憲瓷在中國瓷器序列中的地位遠高於文革瓷,其存世量約為文革瓷的百分之一以下。 如果按當時記載總共生產4萬件,除去損耗,總存世量多說幾千件(文革時期幾乎全部砸爛,而近現代瓷器沒有隨葬和窖藏,沒有潛在存量),現在找一件品相不好的或殘缺洪憲瓷都極其艱難也可想而知。


袁世凱在1915年12月12日宣布實行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 但他在一片反對聲中倉促登基,焦頭爛額身體不支,不久駕崩,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消帝制,洪憲年號隨之取消,僅存在83天。 如此短暫的一個朝代所出產的“官窯”瓷器數量一定很少,這奠定了洪憲瓷的價值基礎。 但什麼是“洪憲瓷”卻成了至今沒有定論的問題,值得研究。


一、關於“洪憲瓷”的記載及簡評

1920年向焯所著的《景德鎮陶業紀事》雲:“民國五年(1916年),袁總統洪憲時代曾設陶務監督署。帝制敗署亦撤焉。今則數椽古屋為軍警所屯駐。”

[鄒壯輝簡評]:此記載應屬實。 據此,1916—1920的3年時間內,陶務監督署仍名存,雖不可能有撥款,出於業戶生計,當有洪憲瓷產出。

1934年杜重遠著《景德鎮瓷業調查記》記載“洪憲時代為重建御窯曾設過一次陶業監督。”

1942年趙汝珍《古玩指南》明確寫到:“民國成立繼之而起者則有袁項城之洪憲瓷。先是項城醞釀稱帝照專制時代之慣例登極時必造瓷以資紀念遂派公府庶務司長、瓷學專家之郭葆昌氏為九江關監督兼陶務監督,經營燒造事宜。當時只陶土、人工出自景德,顏料則取諸禁內所製各器悉仿'古月軒'而底款則一律為紅色篆書'居仁堂'三字。以胎質太薄燒煉時損失甚鉅,是以精品不多,燒成後分賞簡任官吏各一件。”

[鄒壯輝簡評] :“居仁堂”款瓷器的製造時間是民國時期,按時間斷代屬民國瓷而非洪憲瓷。

1959年江西輕工業廳陶瓷研究所《景德鎮陶瓷史稿》雲:“(洪憲瓷)造瓷四萬件內有仿造琺瑯彩瓷一百件。……洪憲並沒有禦廠是僱工或發彩形式繪瓷地點在湖北會館。以雍、乾作品為標準仿造燒窯戶為民廠鄢得意(即鄢如珍)。”

[鄒壯輝簡評 ]:“造瓷4萬件”與第一記載所示3年時間相符。

1981​​年葉佩蘭《談“洪憲瓷”與郭葆昌督造的瓷器》雲“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民國時代的珍品裡有一部分為郭葆昌家屬解放前捐獻的也有是解放後新收的這些藏品確有仿琺瑯彩瓷器仿粉彩瓷器及一色釉瓷器。……款識都不一樣有'居仁堂'、'頤壽堂'、'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就是沒有'洪憲'款的器物。”

[鄒壯輝簡評 ]:說明故宮收藏不按時間斷代,而把民國瓷定義為紅憲瓷。 如果袁氏從清朝就開始謀反並提前準備登基用瓷器,則清製、民國製登基用瓷都要命名為“洪憲瓷”,不符合按製作時間斷代之通用準則,明顯不當。


二、關於洪憲瓷的不同說法

說法(一):袁世凱在陰謀稱帝時,沿襲清朝御窯傳統制度,派郭葆昌到景德鎮監製“洪憲瓷”。 據《景德鎮史稿》、《古玩舊文》等著作介紹,郭葆昌到景德鎮擔任陶務總監督後,曾邀集清朝御窯廠各路高手,由著名陶瓷家鄢儒珍負責燒製,選擇景德鎮市內的湖北會館作為繪瓷工場,以雍正、乾隆朝最優秀的瓷器為藍本,選煉優質瓷土、細心描繪,精心仿製了一批色彩清淡,玲瓏輕巧、高質量的“洪憲瓷”。

[鄒壯輝簡評]:製作時間是1915年夏秋季,屬民國年號,不是洪憲瓷而是民國瓷。 所製瓷器應屬登基用瓷的試製品。

說法(二):由於袁世凱稱帝總共只有83天,而且從袁世凱稱帝起,全國反袁之勢一日盛過一日,且一件瓷器從採泥到做成凡72道工序,郭葆昌在遙遠的景德鎮根本來不及燒製署款為“洪憲”的瓷器。

[鄒壯輝簡評]:符合實際情況。 如此,郭試製品(民國居仁堂款)完成後,來不及燒造正式洪憲瓷。 但,瓷廠不會停工,使用已有存料倉促應付趕製洪憲瓷並造出產品是可能的,所以洪憲瓷未必完美精緻,尤其胎料可能腐熟不夠。

說法(三):因中華民國總統府設在中南海,袁世凱居住的地方為中南海的居仁堂,所以所燒瓷款為紅色篆書“居仁堂制” ​​和“居仁堂”。 為了燒製這批瓷器,袁世凱花費了140萬大洋,折合白銀約為100萬兩。 而據清史檔案記載,乾隆時期,朝廷一年撥付給景德鎮御窯的費用才3萬兩白銀。 洪憲瓷如此不計工本,當然備極精美,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可以算是民國的官窯瓷器。

[鄒壯輝簡評] :“居仁堂”款瓷器屬“民國官窯瓷器”,定義準確。

說法(四):郭葆昌督理景德鎮製瓷時,開始先燒“居仁堂制” ​​款瓷,未等“洪憲年制”款禦瓷燒製,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便倒台。 所以,現在見到的“洪憲年制”或“洪憲御製”款的器物,絕大多數都是二、三十年代民窯燒製的,雖製作精細,但確屬贗品。 真品洪憲瓷,器底題有“居仁堂制”紅色篆書落款,實為民國時期瓷器之上品。

[鄒壯輝簡評]:此說法符合實際,也顯示“居仁堂”款瓷器屬“民國瓷器之上品”而非洪憲瓷。

說法(五):有人士認為,在短短的幾十天內,要完成造瓷的籌備、設計、製作、上彩、入窯、加彩、烘彩、款識等程序是基本不可能的。 因此,真正的洪憲瓷根本沒來得及問世,坊間流傳的瓷器均屬後人為了商業利益所製的贗品。 更有傳言稱,就連郭葆昌本人也曾重金聘請高手,在北京設爐專門製作“洪憲”年款的贗品瓷。

[鄒壯輝簡評 ]:“根本沒有洪憲瓷”不客觀,83天內景德鎮瓷場全停產了? 不可能。 多為贗品屬實,但,按製造時間斷代,1916當年製造的洪憲瓷不是贗品,是正品。

說法(六):由於袁世凱僅僅稱帝83天,郭葆昌奉命督辦的洪憲瓷,數量稀少,無 ​​法滿足收藏界的需要。因此,在袁世凱死後不久,當年景德鎮御窯的工匠們為求生路,又繼續燒製所謂的“洪憲瓷”。 1916年後,製瓷名匠劉希任製作的瓷器上也題“居仁堂制”四字款,其質量不遜於真洪憲瓷。 在此之後,還相繼出現了器底題“居仁堂制”、“洪憲御製”或“洪憲年制”印章款的瓷器,但多為宋體字,底款之釉色有紅、藍兩種。

[鄒壯輝簡評]:印章款洪憲瓷和居仁堂款瓷屬於仿品,無疑。

說法(七):儘管“洪憲御製”和“洪憲年制”的瓷器並非出自郭葆昌之手,但也有專家認為,這兩款瓷器仍然屬於洪憲瓷。 雖然這批瓷器並非特供給袁世凱,但是從工藝上講還是有很多精品,與“居仁堂制”並無太大差異,均屬民國瓷器的優秀藝術品。 但對於洪憲瓷來說,落款並非是判斷真偽的唯一依據。

[鄒壯輝簡評]:有一定道理。 如果是1916年當年仿製,且屬於清廷舊制與風格的仿品,可以認定為洪憲瓷,畢竟瓷器斷代不能分出半年或幾個月的差別,只按整數年份。 此類瓷器數量也很稀少。 民國中晚期仿製的或製式風格帶民國特徵的瓷器,只能定為仿品。


三、關於郭葆昌

郭葆昌字世五,號觶齋,河北定興人,逝於1942年。 曾任袁世凱的“陶務總監督”,於瓷器之道尤為擅長。 袁世凱駕崩後,郭保昌曾任民國故博瓷器鑑定委員,中外賓客請其額定、購買古玩者車水馬龍於其寓所之前。 世人多以其為袁氏寵臣,殊不知此人頗有愛國之心,從不將真品賣與外國人。 1946年郭氏後人遵從遺願,將所藏瓷器全部捐給故宮博物院。 當時多有人問及“洪憲瓷”始末,郭絕口不答。 也正因為郭葆昌對任何人不提督瓷之事,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遂成迷局,以至於後人諸多猜測。


四、我(鄒壯輝)個人對洪憲瓷的一些觀點

綜合以上所述,我個人對洪憲瓷是否存在、如何界定等問題的觀點如下:

(一)洪憲瓷是否存在

洪憲瓷是一定存在的,因為歷史上有過這麼一個朝代。 即使這個朝代只有一天 ,至少這一天裡生產的瓷器都屬於這個朝代。 甚至可以擴展一點,把這個朝代所佔據的那個年份所生產的瓷器歸屬於該朝代,因為紀年是按整數,沒有說0.5年或0.8年的。 因此,嚴格定義,1916年生產的瓷器都屬於洪憲瓷,不管是官窯的還是民窯的。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有些專家的斷代準則存在很嚴重的問題,他們往往把某一類瓷器定義為某代。 例如:元青花,就是至正型青花;洪憲瓷,就是居仁堂制,等等。 這樣定義所存在的問題是:同年代製造的其他瓷器無名可命了。 元代製造的非至正型青花不叫元青花還能叫什麼? 洪憲年製造的其它瓷器不叫洪憲瓷還能叫什麼? 以年代命名瓷器應該是廣義的,不應該專指哪一類。

(二)洪憲瓷的具體界定

按照時間界定法,洪憲年間製造的瓷器都是洪憲瓷。 但是,從瓷器用料、工藝等製作特點來看,洪憲瓷不能構成一個獨立的瓷類,晚清風格、民國風格共存,沒有自己的獨立特徵。 因此,洪憲瓷應按下列規則界定:

1)只有屬“洪憲年制”款識的瓷器是洪憲瓷,無款和屬其它款的(含堂款)瓷器不能稱為洪憲瓷。 原因是洪憲朝的前後都是民國,瓷器又沒有獨立風格,所以無款的無法識別其確切製造年代;屬其它款的前後都與民國接續,無法割斷。 “居仁堂”款瓷器,也只能算民國瓷器。

2) 屬手書“洪憲年制”款,並且是標準清廷制式風格的瓷器,是洪憲瓷標準器。 原因:一是手書款瓷器都屬非批量生產或小批量生產,工藝相對精良,具有高成本,定非一般民品;二是洪憲朝復辟帝制,本朝瓷器必然嚴格模仿清庭舊制。 這類瓷器非常罕見。

3) 屬印章款“洪憲年制”,清朝制式和風格,工藝精良,是早期高仿洪憲瓷。 這類瓷器雖已經批量生產,但數量較少,不多見,可歸屬於洪憲瓷。

4) 屬印款“洪憲年制”,民國製式和風格或混合風格,工藝高低不論,都是民國晚期批量生產之一般仿品,可稱為民國仿洪憲瓷。 此類瓷器存世量相對多一些,和其它民國瓷數量相當。

(三)對居仁堂瓷器的說明

“居仁堂”款瓷器,雖然專為袁世凱製作,但製造時間卻是在民國,它只能算民國瓷器。

至於為什麼給袁世凱登基專用瓷器不屬“洪憲年制”款,真實情況只有當事人知道,可惜他沒說出來,無法考證。 按一般邏輯推測,登基專用瓷一定是要屬紀年款的。 沒屬紀年款一定是為當時條件所迫,不得已。 估計很可能是郭葆昌到達景德鎮後,首先試制了這批“居仁堂”款瓷器以觀效果,而後再製作正式的紀年款登基用瓷,但袁世凱在一片爭執聲中倉促登基打亂了生產計劃,來不及製作“洪憲年制”紀年款正式登基用瓷,只好以試製品代替。 其間,也很可能有臨時趕製的“洪憲年制”紀年款瓷器,但質量不夠好沒有使用。 這些,或許就是郭葆昌此後決口不提督瓷一事的原因:那是一次不成功的、心存自責的督瓷。

袁世凱登基後的83天裡,景德鎮可以公開生產洪憲瓷了,而且必須加緊生產以供朝廷使用,一定有洪憲瓷製成,但時間緊迫,瓷質不一定好。

2012-6-12寫於瀋陽南湖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