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裕平談洪憲瓷
摘自朱裕平所著“中國瓷器鑑定與欣賞”(pp. 86-87, 89)
傳世的洪憲瓷,共有“居仁堂”、“居仁堂製”、”洪憲年製“、“洪憲御製”幾類題款,其中題“洪憲御製”的均是贋品,前三種題款則是有真有偽。
居仁堂是中南海殿名,1912-1916年袁世凱稱帝前為總統府,這一時期袁所訂製的總統府用瓷,題有“居仁堂”三字篆書款。故宮博物院所藏胭脂紫地軋道開光粉彩餐具,外繪山水紋,裡心繪有雲鶴七夕圖,有盆、盤、碗、杯、盅、匙等,可能是屬於這一時期的產品。據文獻記載,1916年郭葆昌在江西督製,層燒製仿古月軒琺瑯彩瓷百枚左右,題“居仁堂”三字紅色篆書款,目前幾已絕跡。國內藏有仿乾隆青花琺瑯彩山水人物雙耳罐,題“居仁堂製”四字方形篆書款,一般認為這是1916年生產的真洪憲瓷。1916年後,在製瓷名將劉希任等的製品上,也有“居仁堂製”四字款,其質量並不遜於1916年的真洪憲瓷,但工藝上卻與民國初年的製品不同。
對於郭氏任職期間是否燒過有“洪憲年製”款的洪憲瓷問題,目前尚有爭議,但題有這種款的絕大部分肯定是偽作,一般是1925-1930年間的作品。
總之,1916年或1916年前所製真洪憲瓷分別有“居仁堂”、“居仁堂製”和“洪憲年製”三種題銘:這些作品帶有明顯的晚清瓷的痕跡。其題材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常見的紋飾,如山水、花鳥、亭台樓閣等,另有寓意國泰民安、三綱五常的人物圖。
稍後於1916年的仿製品,在工藝上較難同真洪憲瓷加以鑒別。一般認為,畫有花開富貴、福祿壽星、民間故事、兒童嬰戲等仕庶所喜愛的題材,或有歌功頌德題句的,其數贗品的可能性大。
1920-1930年間生產的仿洪憲瓷,其時代特徵較為明顯,大多數是白地粉彩,器物胎白釉淨,無橘皮紋,彩色明豔豐滿。在畫法上,其人物臉部有陰陽缺面,花卉用沒骨法,器物成對,畫面左右對稱。這些器物雖為托古而製,但在當時仍為上乘之作。
新粉彩瓷的全盛時期在1912-1940年間。
第一代新粉彩畫師是潘匋宇和汪曉棠。潘是江西鄱陽人,民國初年曾任江西省立甲種窯業學校圖畫教師。汪曉棠名汪隸,又名汪隸華,號龍山樵子,早年有不少淺絳彩作品,曾為袁世凱畫洪憲瓷,與潘同為民國初年的新粉彩大師。
耿寶昌談洪憲瓷
(摘錄自明清瓷器鑑定pp. 330-331)
民國時期瓷器的概況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封建統治,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奪。在復辟帝制的緊鑼密鼓聲中,1916年,袁世凱命政事堂少卿楊度委派庶務司長郭葆昌為陶務署監督,赴江西燒造“洪憲”帝號御用瓷器。郭葆昌,字世五,號“觶齋”,河北省定興縣人,曾在北京西安門德聚成古玩鋪任過職,他是景德鎮御窯廠歷史上最後一任督陶官。
郭世五督理景德鎮制瓷實,開始先燒“居仁堂製”款瓷,未待“洪憲年製”款御瓷燒成,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凱便已倒台。據知,郭氏五生前曾對友人說過,當時他未曾燒造過“洪憲年製”款的瓷器,郭氏五的好友王蔭泰為他所撰寫的輓聯中也曾提及此事,從而証實“洪憲年製”的御瓷並不真切。因此,凡有“洪憲年製”或“洪憲御製”款的器物,都應看作贋品。
辨別真偽
由於“洪憲”地好轉瞬即逝,“洪憲”瓷甚為稀有,袁世凱倒台不久,社會上的古董商人為迎合人們獵奇的心理以牟取高利,做了大量的贋品,風靡一時,尤以北京及天津兩地流傳最廣。當時寓居京、津的軍閥政客、富商大賈等,盛行以此類成對的“洪憲年製”款瓶為禮品,互相餽贈,又常常配置以各式考究的楠木盒盛裝。
有鑒於此,郭氏五便請當時居住在北京善訪彩瓷的藝匠為其製作仿品。其中曾有詹元廣和他的學生鄭乃衡,他們陸續作了數批較為精細的洪憲御瓷贋品。此後,郭氏五又在北京白塔寺設爐,請來鄭乃衡仿造瓷器。除了郭氏五的仿製外,以北京前門大街德泰瓷莊為首,並有恆發及天津春華茂等瓷莊,也掀起了更大的仿古瓷巨瀾。有的瓷莊曾在景德鎮重金聘請名手,大量定燒並批發各代仿瓷;其中,“洪憲年製”款的仿品在社會上流傳最多,出口外銷的為數也不少。
由於洪憲瓷真、偽品製作屬同一年代,風貌大致相同,胎釉均較白潤細薄,顯得玲瓏輕巧。“洪憲年製”款瓷又多是由過去的軍閥和富庶人家流入社會,故常使今人半信半疑,在國外仍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所以在鑑定時尤應慎重細心。
葉佩蘭談民國粉彩瓷
(摘自網路文章)
民國時期的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後,為皇室專燒製的御窯廠停辦,全國瓷業進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業公司,此時為了維持中國瓷業在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民國初期湧現了大量仿古瓷。 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窯名品以及明清御窯典型器幾乎無不彷制,而且惟妙惟肖。 時至今日,大量的民國仿品仍然混跡人間,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 因此,民國時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其中粉彩瓷器也是當時生產的主流。
民國時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製的雍、乾粉彩和帶有齋堂款識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間收藏的無款或書寫清朝各代偽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謂洪憲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為精細,具有雍、乾時彩瓷的風韻。 據《景德鎮史稿》、《明清瓷器鑑定》、《古玩舊聞》等著作介紹,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鎮擔任陶務監督,是我國陶瓷史上最後一個督陶官。 此人在擔任督陶官前後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發展仿古瓷。 由於他常駐景德鎮,對窯工熟悉,也有條件用重金聘用製瓷能手。 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琺瑯彩和粉彩瓷,胎質純白、畫工精細、色彩瑰麗。 1949年郭氏親屬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類似的器物,以瓶為主,瓶體多為撇口燈籠式,器表紋飾主要以人物為主,有嬰戲圖,麻姑獻壽圖,高士圖以及古代文人喜愛的琴、棋、書、畫圖案。 繼承乾隆時的施彩方法,以琺瑯彩為主,部分紋飾加施粉彩,畫面紋飾精美,生動活潑。 基款識均為紅彩篆書或楷書“居仁堂制”、“觶齋主人”、“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等。 這種精品有當時古董界稱為“洪憲”瓷或稱民國琺瑯彩。 民國早期“洪憲”瓷已成為郭氏仿品的代稱。 由於製作水平高,當時“洪憲”瓷名躁一時,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宮藏品中還有郭世五專為他自己燒製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細頸、溜肩、圓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裝飾為主,繪盛開的花卉和草蟲、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蟲蝶瓶、蘭花靈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 瓶底有兩種款識,一種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种红彩篆書“郭世五”三字款。 仿雍正粉彩瓶通體白釉泛青,色彩的的艷麗,有的淡雅,遠效果較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韻味。 仔細觀賞,足內面有較大鬃眼,藍色彩料偏黑灰調,彩料表面不光潤,與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則相形見拙。
民國時齋堂款的粉彩瓷器民間收藏很多,繪畫也很精細,可與雍正粉彩媲美。 民國初期重要的堂名款如下:
“頤壽堂”。 此款器物有折枝桃花小碗、人物紋燈籠式尊、花卉提梁壺等,它們造型秀美,色彩淡雅,每件瓷畫宛如一幅工筆劃。 與雍正粉彩相比,桃花使用的粉紅公過於濃艷,綠色花葉加入粉質,整個畫面立體感差。
“靜遠堂制”。 此款為北洋軍閥徐世昌專用品。 有各種粉彩花鳥紋瓶、黃花碧桃碗、花卉式杯、梅花式提梁壺等,均摹仿雍正粉彩精細的藝術風格。
“延慶樓制”。 為北洋軍閥曹錕專用品。 目前見到的資料,“延慶樓制”款的瓷器都是大瓶。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高達100厘米的粉彩錦地開光人物紋大瓶,在瓶口的里部紅彩書寫“延慶樓制”四字楷款。 此器高大、造型規整、紋飾線條流暢。 “千件”大瓶也是民國瓷器的一大特色,有青花、顏色釉、粉彩等品種。 筆者在泰國文物店裡見到高達1米高的黃地粉彩開光人物大瓶,人物繪畫十分精細,粉彩加施料彩,具有乾隆粉彩的韻味,充分反映了民國早期的製瓷水平,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居仁堂制”款的粉彩瓷器是郭世五為袁世凱特製的。 真品都具有清代御窯粉彩的風格。 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藏一件紅彩篆書“居仁堂制”款粉彩雲蝠紋賞瓶,此瓶造型、紋飾、色彩均與光緒御窯粉彩賞瓶一樣,其特徵為口微撇、長頸、圓腹、圈足。 頸部繪粉彩雲蝠紋,腹部繪紅彩二龍戲珠加飾粉彩朵雲紋,通體加飾金彩邊線,顯得金碧輝煌。 故宮珍藏一套青花篆書款“居仁堂制”粉彩餐具,其裝飾仿乾隆粉彩軋道工藝。 器裡繪青花雲鶴,器心青花繪一組牛郎織女圖。 器外壁為胭脂紫地軋道四開光,光內分繪粉彩牛郎和織女各二圖。 此套餐具據傳是袁世凱的親戚婚慶用品。 以上兩例“居仁堂制”款粉彩瓷器都具有清代宮廷用瓷的風格,應是郭世五為袁世凱制的。
現在社會上流傳著不少民國時期民間使用的粉彩瓷器,以餐具、茶具的數量最多,有的胎體輕薄,多繪花卉或山水人物,色彩較濃艷,器底款識用青花或紅彩仿寫清代各朝款識,或紅彩乾隆圖章式偽款,或紅彩楷書“乾隆年制”四字偽款。 但是在這款器物中有的瓷畫較精美,是可以收藏的,因為這畢竟是近百年前代表瓷器最高水平的工藝珍品。
當代民間流傳的“洪憲年制”款的粉彩瓷器,都是很粗糙的贗品。 民國時有一种红彩“洪憲年製”款的粉彩商品瓷。 當時由於袁世凱稱帝僅八十三天,袁倒台後一些古董商人為招攬生意,將袁世凱的“洪憲”作為瓷器的款識,製作了許多“洪憲年制”款的粉彩瓷器,繪畫花卉、花鳥人物紋飾。 這些偽款的民間粉彩瓷器風靡一時,國內外流傳甚廣。 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有一對粉彩蘭花撇口瓶、洞石花卉書詩句撇口瓶,器底均用紅彩書寫“洪憲年製”四字,字體規整,紋飾繪畫粗獷靚美,色彩稍厚,彩面光澤柔和。 類似這樣“洪憲年制”款的彩瓷有一定歷史和藝術價值,是可以收藏的。 目前社會上出現一些很粗糙的“洪憲年制”款粉彩瓷器,盤、碗之類較多,根本不是真正的“洪憲”瓷,毫無收藏價值。
現在社會上還流傳著許多民間使用的粉彩人物大瓶、大罐,一般稱作“嫁妝”瓶,一面繪粉彩仕女嬰戲,一面書墨彩詩句,有的還帶乾支年款及作者姓名,這類粉彩瓷器多為20年代時的作品,有的畫面也很生動,也是值得收藏的。 當前文物市場上除仿清代各朝粉彩瓷器,也仿製民國彩瓷。 高仿中主要仿製郭世五那批所謂“洪憲瓷”,以撇口燈籠式瓶為主,瓶身繪花鳥或仕女嬰戲圖、瓶底紅彩書寫“居仁堂制”或“洪憲年制”款。 這種贗品在民國瓷熱的氣氛中也很迷惑人。 它的胎體過於輕薄,地釉過於粉白光亮,從紋飾繪畫上看,畫花鳥者彷彿現代花鳥畫,仕女、嬰戲圖人物的面孔宛如現代人物。 紅彩款識也不能達標。
“洪憲瓷”真品獲評國家一級文物
(摘錄自網路文章)
瓷庫中國訊近日,由袁世凱第十三女袁經禎捐贈的“居仁堂粉彩梅鵲紋碗” (13 件 ) ,被專家組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作為存世不多的“洪憲瓷”真品,這套瓷器茶具是鑑別“洪憲瓷”真偽的標準器。 至此,蘇州博物館已擁有 253 件 / 套國家一級文物。
據蘇博介紹,館藏的此套“居仁堂制” 款粉彩 碗、盆,其造型口弧而外侈,腹內折,圈足。 盆的口徑為 15 厘米 ; 碗的大小口徑依次為 14.5 、 12.6 、 10.7 、 9.2 厘米。 胎質白如霜雪,釉色純淨,畫工精巧,器身內外以“過牆”手法繪製彩梅鵲圖,赭色梅枝上或白或紅的梅花,襯以綠葉,兩隻墨彩喜鵲形態生動。 整套作品繪工精細,釉色濃淡明暗,層次豐富,極具美感。
此套“居仁堂制” 款粉彩梅鵲圖瓷器 是袁世凱第十三女袁經禎分別於 1963 年 5 月和 1966 年 9 月捐贈的,袁經禎為袁世凱的七姨太所生,後嫁給曾任禮部尚書的蘇州人陸寶忠之子陸鼎生。 袁世凱死後,袁家的財產被其子所分。 據稱,每個女兒除了分得大洋八千元以外,還分得一箱袁世凱生前穿過的衣服和用過的物品。 袁經禎所捐贈的“居仁堂制” 瓷器,應屬於其分得的嫁妝的一部分。 如此,從北京帶到蘇州的這套瓷器是存世罕見的真正的“洪憲瓷”,是鑑別真偽的標準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