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大清乾隆年製 胭脂紅 洋彩 黃地 纏枝花卉 龍鳳紋盤

胭脂紅,古代的奈米科技

奈米金溶液

胭脂紅對一般人而言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名詞,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它是一個化妝品名詞,然而在官窯瓷器它卻是一個重要的釉料。不同於銅紅和礬紅,胭脂紅是一種含金的釉料,其顏色是帶有紫色調的粉紅色,因此也常被稱為金紅。胭脂紅是由荷蘭人卡西亞所發明,西元1680年才開始應用於瓷器繪畫。直到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開始在景德鎮使用,當時稱其為“洋彩”,胭脂紅則被稱為“洋紅”。由於此色極像女人塗抹嘴唇的胭脂,十分嬌豔迷人,所以又稱為胭脂紅。最早是作為琺瑯彩顏色之一,到雍正、乾隆時開始成為名貴的單色釉品種。它是一種低溫釉,在燒成的白瓷器上用吹釉工藝將含金的紅釉吹上去,然後再在800℃左右低溫中燒製成功。

胭脂紅的呈色是因為金被奈米化後所顯示出來的。當濃度較淡或時會呈現粉紅或桃紅色,當濃度較大時則會呈現紅紫色。在官窯瓷器上因配方、施釉方法、燒製情況不同,胭脂紅會呈現不同的顏色。由於含金量的多寡,造成呈色的濃淡,含金量越高,胭脂色越濃。故有胭脂水、胭脂紅、胭脂紫之分,當然胭脂紫顏色最濃郁深沉,而胭脂水則最粉嫩淡雅。由於清早期此釉是進口的,且須摻黃金,當時就十分昂貴,故胭脂色的單色釉瓷器只能燒製小件的。 

因此當下次有人問你為什麼官窯瓷器會比金子還要貴的時候,你就可以冠冕堂皇的告訴他“這些官窯瓷器真的是金子做的,而且是高科技的奈米金呢!”

有眼不識泰    乾隆洋彩瓷至尊

這件大清乾隆年製胭脂紅黃地洋彩纏枝花卉龍鳳紋盤曾經因為買家不識貨,誤以為是現代品而被退回。究其原因,一般人能夠接觸到官窯瓷器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何況是琺瑯彩燒製技術最成熟的乾隆時期。對於高貴的胭脂紅品種,一般人能夠有緣一見,就是三生有幸。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件瓷器雖然歷經數百年光陰,但是保存良好,外觀完美如新,因此很容易就被誤認為新仿。




大清乾隆年製胭脂紅洋彩黃地纏枝花卉龍鳳紋盤是以吹釉的方式將胭脂紅塗佈於外部。由於含金量高,因此胭脂紅呈現紅紫色。盤內則是黃地(皇帝)並以琺瑯彩畫滿纏枝花卉及龍鳳紋飾,盤口塗金,並有一圈回紋,有著尊貴典雅的氣息,此乃乾隆皇帝御用觀賞瓷器,其他人等只能遠觀,不得褻玩。龍紋是以胭脂紅繪出龍形,並加上金紋,畫工非常精緻。在花卉紋飾間則以胭脂水,以錦上添花的方式畫滿細紋,畫工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此龍鳳紋盤用料奢華,內外皆施以胭脂紅釉,處處彰顯乾隆皇帝的尊榮,繪畫之精,清三代宮中琺瑯彩、洋彩瓷器無物能出其右。





現在景德鎮仿古瓷製作者在仿製琺瑯彩瓷上遇到的最大難關可能要數繪畫。科學技術逐漸發達,瓷器的胎土、釉水、色彩都可能根據材料科學分析獲得的各種元素含量進行科學配方,達到滿意結果。但繪畫與科學技術關係並不密切,完全是繪畫者水準的體現,當工筆繪畫精細程度要求越高,其差距越能體現出來,繪畫的難度常讓仿者望之卻步。

華麗彩瓷─乾隆洋彩瓷器特展


2008年,台北故宮博物院隆重推出一個名為《華麗彩瓷─乾隆洋彩》的特展,吸引了大批觀眾前往觀賞。策劃這一特展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廖寶秀研究員說:這批被稱為“洋彩”的瓷器,燒制量非常稀少,由乾隆皇帝親自指導定名、配座、裝匣、評列等級,絕大部分珍藏於乾清宮端凝殿與養心殿,除少數陳設圓明園,後遭入侵者掠奪之外,基本上流失於外者少之又少,坊間難得一見。

廖寶秀研究員介紹,康熙年間,清宮中造辦處設立“琺琅作”專門燒制琺琅器。清宮琺琅彩瓷分兩類,一是磁胎畫琺琅(琺琅彩),一是磁胎洋彩,均是“琺琅作”內完工的官窯瓷器。其工序是先在景德鎮御窯場或宜興等地燒制器胎,檢選品質絕佳者運送入宮,再於“琺琅作”加繪琺琅彩,入爐再次燒成。這種一器需經兩地制造的瓷器,是陶瓷史上的空前創舉。所謂“洋彩”,就是摹仿西洋繪畫技法描繪的琺琅彩瓷。

“乾隆年間,督陶官唐英每年春秋兩季,親自前往江西景德鎮監造御用瓷器”,廖寶秀研究員說:“為了博得君心,唐英不斷推陳布新、研究新技法,絞盡腦汁設計新樣式,燒制出一批被譽為‘鬼斧神工’奇巧的鏤空轉旋器﹔他又開創‘錦上添花’剔刻技法,將洋彩的華貴絢麗臻於極致。‘洋彩’就是唐英創新運用的名詞。唐英之后,景德鎮官窯再也無法燒出如乾隆早期的精美絕世之作。”

廖寶秀研究員還說:“與其他品類瓷器不同,宮廷基本上不用洋彩瓷器作為賞賜品。一九二五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入宮清點文物時幾無一失。最值得慶幸的是,這批磁胎洋彩大部分保存完好,目前分藏兩岸故宮。本院所藏乾隆朝琺琅彩系瓷器多達五百件以上,這次展出的院藏一百三十八件彩瓷,都依據檔案一一還原了它在清宮中原有的正確的品名。”

瓷中極品,巧奪天工。細細觀賞這批曾深鎖禁苑、工藝創新的瓷器,實在令人為中國文化中這中西技法合璧、多元文化交融的精品而深深嘆服。

台北故宮所藏乾隆朝磁胎洋彩多達300餘件,大多完成於乾隆六至九年(1741~1744)之間。目前全世界收藏的琺瑯系彩瓷約五百餘件,兩百餘種樣式,其中絕大部分收藏於台北故宮。

“ 彩瓷之冠”洋彩瓷,千年陶瓷史的巔峰絕藝!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顧名思義,從“洋彩”的“洋”字上,便知其與西洋有關。清代曾為雍正、乾隆兩朝皇帝燒製瓷器的督陶官唐英曾這樣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
洋彩瓷因其原料珍貴、工藝繁雜、精美絕倫而被稱作“彩瓷之冠”,與“彩瓷皇后”琺瑯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乃盛清宮廷工藝的曠世傑作,是乾隆至愛,藏之於乾清宮,供皇帝閒暇賞玩,是極其珍貴稀有的藝術精品。作為中國古陶瓷頂峰時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國陶瓷製作的最高水平,蘊涵著皇家的藝術性情,顯示著皇權至高無上的尊嚴。

“彩瓷之冠”是對洋彩瓷器的一種形象稱呼。身份地位尊崇的洋彩瓷器受寵於宮廷,從創燒到衰落都只局限於宮廷之中為皇家所獨享,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洋彩瓷器創燒於康熙年間,興盛於乾隆盛年,然最終失傳於宮廷封建社會。

究其原因:一是不計成本。專用於皇室的洋彩瓷器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且成品稀少,宮廷燒製需社會安定和殷實的經濟基礎,遇有不測就難以為繼;二是技術失傳​​。皇室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而獨攬洋彩瓷器的燒製和使用權,致使民間藝人們根本看不見洋彩瓷成品,更無法學習燒製過程,當皇宮不再燒製這種瓷器時,洋彩瓷技術幾近失傳。

結語

根據以上相關資料,我們可以得知一九二五年後故宮博物院成立,乾隆琺瑯彩系瓷器輾轉運送來台至今保存完整,因此這件乾隆胭脂紅洋彩龍鳳紋盤可能是:
  1. 清末圓明園遭入侵者掠奪後流出。
  2. 紫禁城中溥儀賜與胞弟溥傑,為彙集恢復皇室基金所以出售流出。
  3. 宮中太監、宮女盜取後販賣流出。
這件瓷器歷經八國聯軍入侵、反清革命、軍閥內戰、中日戰爭、國共戰爭、文革等各種劫難,能夠保存至今,毫髮無傷,實在是一大奇蹟。

在台北故宮展出的乾隆洋彩瓷器,及兩岸故宮所珍藏的乾隆洋彩瓷器中,此盤是所有胭脂紅系彩瓷及洋彩系彩瓷中最大的盤子,也是唯一同時繪有龍鳳紋飾的洋彩瓷器,其稀有珍貴不言可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