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大清乾隆年製瓷胎畫琺瑯皮球花荸薺扁瓶

琺瑯彩簡介

景泰藍,學術上正式名稱是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燒製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元朝。因其是在中國明朝景泰年間興盛起來,因此命名為景泰琺瑯或是景泰琅。後來又因多用寶石藍、孔雀藍色釉作為底襯色,而且「琅」的發音近似「藍」,最後演變成「景泰藍」這個名字。後來這個名字廣泛的包括所有的銅胎掐絲琺瑯。

康熙時期的瓷胎畫琺瑯彩直到末期依然沒有製作成熟,主要原因應與畫琺瑯製作技術有關,例如五十五年進京的潘淳 ,五十八年進京的陳忠信 ,雖然都能燒琺瑯,但僅指銅胎、玻璃胎而言,瓷胎琺瑯尚屬宮內首創,前無它例。 因此以該時期技藝,畫琺瑯可繪製在紫砂、銅胎、玻璃胎上,難在瓷胎釉面上附著成功。 紫砂胎類似於瓷胎素面,與琺瑯釉結合理論上較合理,因此康熙時期的瓷胎畫琺瑯基本用“裡有釉外無釉”瓷胎。 如果大家總覽康熙朝琺瑯彩瓷,會發現除磁胎畫琺瑯菱花盤外,不再見畫琺瑯彩直接施於釉面。

雍正中期以後,瓷胎畫琺瑯的技術日漸純熟,能自由地在有釉的瓷胎上直接以琺瑯彩料作畫,因此雍正琺瑯彩在瓷器上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乾隆時期,琺瑯彩瓷發展已經非常純熟,加上洋彩瓷器的發展,使得中國瓷器的發展到達巔峰。以瓷器仿製各種材質的器物,如仿銅胎畫琺瑯、木紋釉、鑲銀、藤編、古銅、漆器、玉石、官窯、茶末釉、鈞窯、汝窯等各種器物,無不惟妙惟肖,令人驚嘆。

乾隆瓷胎畫琺瑯皮球花荸薺扁瓶

手上有一件瓷器,類似乾隆洋彩瓷器,但是釉料、色地、繪畫技巧又與洋彩完全不同,因此一直無法確定。經對比故宮銅胎畫琺瑯器物,終於比對出此一瓷器為瓷胎洋彩“仿銅胎畫琺瑯”皮球紋荸薺扁瓶”,亦即“瓷胎畫琺瑯”。

大清乾隆年製 瓷胎畫琺瑯 皮球花荸薺扁瓶
高  21.8 cm,口徑 5.7 cm,足徑 9.7 cm


此一荸薺扁瓶器型始於康熙時期,乾隆時期,乾隆皇帝要求御窯廠將瓶口外闊,始呈此器型。

此瓷瓶以玻璃白塗滿瓶身,以琺瑯彩料在上面畫出皮球花紋。皮球花紋分佈疏朗,為乾隆時期特徵。乾隆以後的皮球紋官窯瓷器,其皮球花紋較為緊密。


底部為大清乾隆年製刻款,白釉部分可見細密的開片紋。


此瓷瓶整體器型完整,保存良好,台北故宮藏有銅胎畫琺瑯器可供參照:

清 乾隆 銅胎畫琺瑯花觚,台北故宮藏
清 乾隆款 銅胎畫琺瑯觚式瓶,台北故宮藏
清 乾隆款 銅胎畫琺瑯小圓盒,台北故宮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