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康熙“大明成化年製”青花人物大盤

康熙中期青花瓷器簡介


康熙青花久享盛名,尤其以康熙中期青花為最,為歷代之冠。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於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淨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俗稱寶石藍),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十分明顯。 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

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藍、寶石藍、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

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劃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猶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珠明料的髮色都可以穩定呈現出寶石藍的顏色。 但是否可以燒出翠毛藍,則要靠運氣,用景德鎮把窯師傅的話說,要看是否能得到“窯神爺”的賞賜。是說翠毛藍的燒造,完全不是人工可以控制的康熙的翠毛藍青花猶如佛頭之青,在燒造時要想完美表現它的魅力需要幾方面的配合。

首先康熙瓷的胎骨密度最高。其次是與胎骨同樣重要的粉白色釉面,它依附在緊密的胎骨之上,緊繃平整、細膩白潤,釉表有玉質般的光暈。 粉白色的釉面與艷翠的青花形成強烈的反差,使翠毛藍的色感更加嫵媚動人。

康熙早中期的官窯瓷器多半是沒有年款的;民窯儘管落有康熙年款,但是好景不長。觀復博物館[微博館長]馬末都先生在他的《馬末都說收藏瓷器篇(下)》一書中,這樣認為:“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寫款。原因是康熙認為瓷器上不能寫款,寫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讓寫。因此在早中期時常見“大明成化年製”、“大明嘉靖年製”等寄託款。

康熙青花人物大盤

手上有一個“大明成化年製”款,康熙翠毛藍青花人物大盤,青花發色明快,有別於寶石藍的濃重味道。畫工精細到位,人物刻劃細緻,在康熙青花人物盤中實屬罕見。
康熙翠毛藍青花人物大盤,寬28 cm,高2.6 cm



青花層次細緻,若不細看,不容易發現其精妙之處。例如人物後面的屏風,上有極為淺淡的青花暈染的花樣,其分水技藝高超,濃淡層次過渡自然無痕。畫家運筆有力卻輕巧,無遲筆、頓筆,畫功精湛,實為難得極品。



此青花人物盤中所繪人物應為西廂記中的張君瑞,這是在康熙時期非常流行的民間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此盤無論畫功、胎質、做工、寫款、燒製,皆為上上之選,可謂萬中選一的精品瓷器,令人見識康熙青花瓷器的魅力。

此盤寬28 cm,高2.6 cm,無傷無磕,極其完美,即使是博物館,也是難得一見,值得珍藏擁有。

同時期亦可見類似“大明成化年製”青花人物盤,但其青花呈色為寶石藍,人物刻劃功力較為不足,精細度較差,尺寸較小,兩相比較,應是以此拍品為範例的複製品。因此可以推測當時應該由專業畫家先行繪製此樣品青花人物盤,再由畫工根據此樣品進行模仿繪製。

康熙寶石藍青花人物大盤,寬26.3 cm,高2.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