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青花瓷器簡介
萬曆朝官窯瓷器生產從未間斷,傳世品很多。 其官窯青花瓷器可分前後兩期:前期作品承襲嘉靖風格,後期作品下啟康熙風格。 萬曆朝時燒造瓷器數量很多,大器型所佔比例大,大罐、大缸、大觚、大瓶、大盤、繡墩等很多,小器型如盤、碗、筆桿、文具等也一應俱全。 萬曆官窯青花小件瓷器的胎子相當精細緻密,大器稍差,釉子光潤肥厚,足內施亮青釉(鴨蛋青)。 萬曆早期使用回青,青花顏色艷麗泛紫,中晚期使用國產青料“石子青"等,呈藍中泛灰的色調。 萬曆時期的紋飾繁密,稍顯凌亂,但也有疏朗清秀的,還有的在青花瓷上鏤空紋飾,別具一格。
以瓷器製作工藝斷代
瓷器製作方法每個朝代皆不相同,藉由工藝特徵,我們可以推斷瓷器在哪個朝代制作,甚至由何人製作。
明朝以前,瓷器上釉以澆釉為主,清雍正以後,則以吹釉為主。以這兩個青花碗為例,澆釉時一手持碗,以拇指扣住碗底,其餘四指扣住碗沿,底部朝上,另一手將釉汁澆在器物全身,然後靜置晾乾。入窯前,再以修胚刀將碗底足沿處的釉料削除,以避免瓷碗沾粘在匣鉢上。若採用手持式修足,則圈足較不規整。瓷器燒製時必須墊窯砂,以減少黏底,因此圈足常沾有窯砂。
![]() |
圈足部分可見沾粘的窯沙與火石紅 |
此二瓷碗其中一只底部有一部份上釉缺漏,若以拇指扣住,剛好就是上釉時拇指扣住的地方。另一只瓷碗則是底部有層厚度不均,應是上釉後瓷碗沒有水平擺放所致。從圈足來看,這兩個瓷碗圈足上都有刀削痕跡,但是並不規整。顯示這兩個瓷碗皆有明朝工藝特徵。
![]() |
釉層肥厚不均,款識有朦朧感 |
從紋飾來看,這兩個瓷碗文是相當類似,都是以兒童嬉戲為主題,畫工流暢自然,人物表情生動活潑。然而這兩個瓷碗在填色方面有極大的不同,一只碗採用單線平塗的方式,另一只則採用反白的手法,兩相對照,令人拍案叫絕。
兩只瓷碗胎質堅硬,以指擊之,其聲如磬,非常響亮悅耳,令人聯想到萬曆時期的包青窯所燒製的瓷器。釉水方面,兩只瓷碗都相當肥厚,有典型鴨蛋青的顏色。而且胎釉結合緊密,歷久彌新。
至於青花顏色方面,一只瓷碗藍中帶紫,使用的應是回青料,另一只藍中帶灰,使用的應是石子青。青料重複塗抹交錯的地方,可見錫光,為明朝以前青料特徵。
兩只瓷碗形體、大小一致,紋飾畫風相近,可能為同一人在不同時期所畫。一為萬曆早期,一為萬曆晚期。在萬曆晚期的瓷碗可以觀察到青花分水的技巧,使得畫面更加生動自然。由這兩個瓷碗,我們可窺見明朝萬曆時期官窯瓷器製作規範嚴謹。
![]() |
萬曆晚期青花碗使用分水技巧,濃淡有致,使畫風更加生動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