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歷史,讓文物有了生命


板頭村遺址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厝)之「板頭村遺址」位於北港溪南岸,根據文獻記載與當地耆老口耳相傳,此地是清代諸羅縣之笨港縣丞署舊址。


    於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工程單位在板頭村中一條道路的兩側挖掘排水溝時,挖出了不少陶瓷器破片,以及大量殘磚斷瓦,透過當地新港文教基金會申請經費,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進行發掘及研究工作。遺址年代根據出土銅錢與陶瓷器上的年號款,定為清代乾隆到嘉慶年間(西元1730–1820年)。






    第一階段發掘,從民國八十八年一月十四日開始,主要的出土現象是一大堆碎瓦片,其中包含一些破磚塊,以及零星的陶瓷器碎片。第二階段發掘,自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起,發現了一些磚結構,為房基的殘餘,伴隨出土的遺物也非常多,以磚、瓦、陶、瓷為大宗。


    發掘結果,瓷器以來自福建省德化等縣的民窯器之青花瓷最多,釉上彩瓷次之,白瓷再次之,青瓷最少;含括碗、盤、碟、茶杯、酒杯、羹匙等器型。小部分瓷器(主要是茶杯)的製作較精緻,有年號或仿年號款,推測是景德鎮的產品。再者,陶器的品類較多,差異也大,包括製作頗精緻的宜興紅泥茶壺、上醬色釉的小型陶器、質粗含砂的甕、缸等等,與其他不上釉的陶類製品。銅器有銅錢與銅簪,雜項如黑白圍棋子、骨煙斗……等等。


    最終檢視出土遺物,仍無法判斷此地是否為文獻記載與當地耆老口耳相傳之清代諸羅縣笨港縣丞署舊址。(何傳坤、劉克竑,1999)


板頭村遺址中出現的青花靈芝碗


目前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藏有版頭村遺址所挖掘出來的青花靈芝花瓷碗,另外在歷史博物館與台北故宮亦有類似藏品,不知是否同時來自板頭村遺址,需另待查證。


這三件瓷器皆由大陸福建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文物隨著人們遷宜的腳步來到了台灣,代表着傳承與歷史。這三件瓷器皆是福建德化白瓷民窯廠所製,在清朝以前,德化白瓷倍受重視,但因景德鎮青花瓷器的崛起,德化窯也開始製作青花瓷器,生產大量的外銷瓷。


板頭村遺址中的靈芝青花瓷碗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藏

明  靈芝青花瓷碟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品

  清   青花靈芝花碗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德化青花瓷器的生產


德化青花窯場的生產方式,史書並無記載。從窯址採集到寫有商號的瓷器來看,有的瓷窯只有一個商號,如石坊壟窯、路尾窯、顛倒村窯、黃仔窯等就分別只有“成興”、“上玉”、“榮勝”、和“萬金”商號。但對德化青花窯址而言,大多數都發現有二個以上的商號,如石排格窯發現的款識有“豐盛”、“豐裕”、“勝玉”、“泉美”、“仁源”等,這些現象表明了當時德化青花瓷窯的生產,是一戶的單獨經營,或二至幾戶人聯合經營的,其中聯合經營的,可能是各戶分開製造瓷坯,燒窯時合起來共同燒制,惟有這樣,才會在同一窯地中的瓷器出現幾種商號。


德化發現的青花窯址,分布範圍多在幾百平方米之間,面積不大,這說明當時大部分燒瓷的生產規模都不大,是適用於這種個體或小型聯合方式的。50年代,在德化潯中鄉的寶美村,農瓷結合,農忙務農,農閑燒瓷,家家戶戶都有人燒瓷。但由于德化窯爐為登窯,故裝燒一窯的花費很大,成本很高,因而出現了一種“各自製坯、合作燒窯”的辦法,即每一家住戶都在作瓷坯,每一家住戶也就是一個作坊,他們各自作的“瓷貨”多了,聯合几家裝燒一窯,据說這種辦法是“自古有之”。


歷史,讓文物有了生命


手邊有一件青花瓷盤,原先並不在意,只知道是大約在乾隆時期的青花盤。然而在一次無意間看到板頭村遺址的報導,才忽然間想起有這麼疑件瓷器,因此再次拿出來仔細端詳。


這件德化青花靈芝花盤胎質堅硬,釉水肥厚,如脂似玉,上手的感覺比起景德鎮青花瓷來得重手。上面畫有靈芝與茶花,與板頭村遺址的青花碗一致,底部識款“豐裕”兩字。






這件德化青花瓷器由於板頭村遺址的出現而有了生命,它不再是一件冷冰冰的瓷盤,而是一件連繫兩岸歷史文化的證物。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大明萬曆年製 青花五彩 龍鳳紋 玉壺春瓶


萬曆五彩簡介

萬曆五彩素負盛名,深受國內外珍視,贏得了極高的榮譽,因而也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過去它曾大量的流散到國外,早已為世界各國中的中國瓷器愛好者所熟識。日本人尤其重視,視若國寶,而且件件立檔,作為重要文化財富而登記在案。(資料來源: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
  
萬曆五彩主要特徵:
  1. 胎體厚重,大件器物多為砂底,修胎不規整,一般中、小件器物製作得很精緻、規範。
  2. 釉面乳白瑩潤,後期釉面稀薄而呈青白色。
  3. 彩的色調對比都很強烈,大紅大綠,有華麗之感。多用釉下青花做局部圖案或勾描輪廓。
  4. 較多採用開光圖案和鏤空工藝,為此時五彩器的又一特點。
  5. 繪畫技法幼稚,圖案不規整,線條雖細,卻以繁密為重。
以上特徵主要是以民生用瓷與貿易瓷為描述對象,一般官窯御用瓷器仍是製作精緻,胎土精煉,修胎規範,畫工到位,與一般民生用瓷、貿易瓷截然不同。

玉壺春的命名及由來
資料來源:軒草園

“玉壺春”是我國工藝製作中的傳統造型之一,自古被廣泛應用於金銀器、陶瓷、琺瑯等各類產品製作中。據古代資料介紹,人們在春天飲酒最多,所以出現以春代酒的用詞習慣。
“玉壺”直譯為玉做的壺,因古人崇玉,這裡代指酒壺。

“玉壺春”與“梅瓶”類似,都是我國古典實用裝飾性器物。根據二者造型特點,人們將其比喻為男女,即寬肩窄腰的梅瓶為男、狹肩豐腰的玉壺春為女。從結構上看,“玉壺春”上細下粗,重心比梅瓶低許多,因此更具穩定性,比梅瓶適合盛放液體。

玉壺春瓶底足施釉特徵

至少宋代,玉壺春造型就被廣泛運用到瓷器製作中,定、汝、官窯都出現過該製品。元代玉壺春除造型大致分為圓形、八方棱形外,底足也存在無釉與施釉兩大類。明代玉壺春主要繼承了元代後期的製作特點。 從造型方面看,它們與以往產品沒有太大差別。 但是,明代禦廠統一了元代製品內部、底足上釉混亂的情況,全部改為上釉,為以後的產品製作確立了規範。(資料來源:萱草園)

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壺底、圈足皆上釉

根據耿寶昌所著“明清瓷器鑑定”一書所述(p. 156),萬曆官窯瓷器圈足多滾圓,民窯則多斜切,並出現通常認為是清代康熙才有的那種斜削式細砂拱壁底,如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瓶

根據以上兩項資料,我們可以推測萬曆玉壺春瓶應該是圈足滾圓,底足全施釉

大明萬曆年製 青花五彩 龍鳳紋 玉壺春瓶

大明萬曆年製  青花五彩 龍鳳紋  玉壺春瓶

大明萬曆年製青花五彩龍鳳紋玉壺春瓶頸部細長,有別於清朝玉壺春瓶矮胖的造型,與戴德基金會收藏的宋官窯玉壺春瓶較為類似。此玉壺春瓶頸部與腹部有三道突起的弦紋,這是歷代玉壺春瓶未曾見過的,相當別緻。

宋官窯玉壺春瓶,戴維德基金會藏

瓶身部分則類似天球瓶,較為短圓下沉。瓶身上畫有龍鳳紋飾,以釉下青花勾繪紋飾,然後填上釉彩,主要有紅色釉、綠釉、淡青釉、淡綠釉、橘色釉、茄皮紫釉。其中孔雀綠釉與淡青釉有剝釉的現象,這個現象與山西省博物館所藏孔雀綠地茄皮紫蟠螭龍紋三彩器一致(”明清瓷器鑑定“p. 154)。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個萬曆五彩雲鳳紋葫蘆式壁瓶,其紋飾與此萬曆五彩相仿,尤其是頸部上方接近瓶口的紋飾,綠釉有部分也有剝釉現象。
萬曆五彩鳳紋壁瓶,北京故宮藏


萬曆五彩鳳紋壁瓶,中國嘉德拍品。
款識

萬曆五彩龍鳳紋玉壺春瓶款識
萬曆官窑器大多用兩行六字楷書“大明萬曆年製”青花双圈款。萬曆官窯器大多用兩行六字楷書“大明萬曆年製”青花雙圈款。個別顏色釉瓷用兩行六字暗刻款。字型早期較瘦,晚期肥厚,字體生硬有力,與顏體相近。根據這個萬曆五彩龍鳳紋玉壺春瓶款識,推測應該屬於早期作品。

附錄
中國歷代官窯名瓷鑑藏   武高平先生 對這件瓷器的看法

萬曆五彩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及釉下藍色為常見,好用紅、綠二彩為主,飾以局部釉下青花圖案為襯托,五彩色調對比強烈極為華麗,總体上有翠濃紅艷的感覺特別突出,萬曆早年產品用的回青料,經雲南博南古道運回中國,所繪青花色調濃艷泛紫特徵。
萬曆五彩瓷器在日本最具代表性,其突出的成就享有極高的評價,大家都知道收藏的第一條定律“物以稀為貴”,存世量越少的東西就越值錢,萬曆五彩傳世陳設瓷以花瓶最少“屈指可數”,若能保存至今勢必是“無價之寶”!“老虎的收藏”主攻歷代官窯名瓷,投資古代藝術文物能保值,要合乎真、精、稀三個要素,行家裏手都知道「大路貨」(也可以說大陸貨),指瓷器大瓶、大罐、大魚缸和大繡蹲等貨,真品的機率幾乎是零,大多數為仿作贗品,出現一對還完整無損“必假無疑”!

古代是以“碓臼”舂米的器具粉碎瓷土,“水碓房”用杵一槌一槌地將塊狀瓷石搗碎,碓石製漿再取泥做坯;從宣德(1426-1435)年間到萬曆十年代(1582-1592),麻倉山(隸屬浮梁縣新正都在景德鎮東方約80公里)供應御廠所需瓷土達150年之久,以千戶坑、龍坑塢、高路坡、低路坡四處為佳,特點是有青黑縫、糖點(淡黃褐色點狀物)、白玉、金星等色。
御廠燒造皇帝指定器型與紋樣,由於龍是「鱗蟲」之長象徵著至陽,和「羽蟲」之長的鳳代表純陰,在跟龍相對之後相輔相成,形成類似傳說中的太極圖案“龍鳳呈祥”,因嘉靖、萬曆皇帝崇道,瓷器上畫道教紋識的很多。晚明萬曆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民窯作坊已成為生產主力。據載明嘉靖年間景德鎮燒制陶瓷的柴窯數量有900餘座,“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在這種情況下“官搭民燒”制度盛行,瓷器是奉命按指訂樣式燒製的,從內容到形式,從造型到紋飾,都不得改變。官窯瓷器因而流入民間已相當普遍,大量傳世品中至今已難區分,那些是民窯或官窯的產品?

大部分屬民窯的產品器形紋樣粗劣,故經濟價值不高。明代御器廠真正燒瓷器窯口,只有龍缸窯和青窯,青窯就是官窯中燒造除大件龍缸以外的各種瓷器的瓷窯,所謂“青”並不是指青花,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代景德鎮瓷器的成色是“上品為青”,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品質,青窯的窯制都很小,燒造時間較短只須五天。“琢器”手工捏造有瓶、罐、尊、彝製作,此件萬曆青花五彩長頸瓶(高36.8公分),瓶式侈口外撇,頸長有節,器形類似天球瓶,“大明萬曆年製”六字官窯款識,楷体書寫有魏碑筆法,剛勁有力端莊工整,瓶口與底部均可見麻倉土的“糖點”。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有圖有真相,證據—勝過專家一張嘴

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

今天早上拿著藝術家出版社於2009年所出版的“故宮陶瓷館”,隨手翻閱想要多瞭解一下歷代官窯瓷器的特徵。不意間看到明萬曆四十四年的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pp. 290-291),由於自己父親有一個萬曆四十六年的”大明萬曆年製青花五彩螭龍瑞獸祝婚賀生盤“,因此不禁詳細看了一下。




乍看之下,青花顏色有些微不同,萬曆四十四年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的青花偏灰藍,而萬曆四十六年青花五彩螭龍瑞獸祝婚賀生盤的青花則呈藍黑色。兩者之間似乎沒有關聯。然而,當我仔細比對兩者的文字筆跡,卻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這兩件青花瓷器來自相同的手筆,亦即這兩件瓷器可能是同一個人所書寫。我們可以藉由對比兩件瓷器中的文字找出其關聯性:如萬曆四十四年的菩薩圖碗與萬曆四十六年祝婚賀生盤中的”大、明、萬、曆、四、十、年、子、月、行、吉、日“等重複字有相當的一致性,其它的字運筆的方式與字體風格亦相同。但由於菩薩圖碗較小(高7.6cm)因此文字書寫較為規整,而萬曆五彩盤為臣子所用,因此書寫較為隨意。

證據—勝過專家一張嘴

這證明父親的萬曆磁盤確實是明朝官窯瓷器,是由萬曆皇帝賞賜給臣子的彩盤,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這個證據的出現說明去年十月我所做的推論是正確的。

耿寶昌說萬曆晚期,青花顏色為藍色灰暗,多有暈散。但為何萬曆四十四年的菩薩圖碗青花顏色較淺,個人推測可能是燒製的溫度不同或所用的青花料不同所致,另外圖案經過印刷掃描也會產生色差。

大明萬曆年製青花五彩螭龍瑞獸祝婚賀生盤是件出土品,五彩釉上佈滿斑斑點點的土沁,甚至在透明釉上覆上一層薄薄黃色土銹,我曾用酸浸泡一星期也無法去除。


圈足上的土沁,常見於出土瓷器 
圈足上的土沁無法深入瓷胎,只存在表面淺薄的釉層
這個瓷盤的土銹與土沁並不嚴重,最主要的原因是此瓷器在土壤中未受水的侵襲,保存在乾燥的環境中。土沁對釉層的侵蝕力較強,對瓷胎的侵蝕力較弱,在缺乏水的存在下,土沁只在圈足底部接觸土壤的地方形成,無法向上擴展。


臆造品再現

由於在景德鎮出土一些萬曆五彩盤破片,一些陶瓷業者絞盡腦汁想從中獲利,但由於一直沒有真品仿製,因此只能用拼湊的方式假造瓷器。今年在網路又有新的臆造品出現,釉彩顏色比以前接近,但紋飾、比例、大小依然錯誤百出,在此提供大家作為參考。






清華珍品—光緒官窯

慈禧太后與鳳紋瓷器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那拉氏,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清文宗咸豐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為期僅次於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


歷代以來,龍代表皇帝,而鳳則代表皇后。雖然鳳也是雄性,然而隨著歷史的演進,大家也就習以為常了。慈禧太后在位時,除了製作龍紋飾官窯瓷器以外,更加強製作鳳紋飾瓷器,如清光緒青花鳳紋碟,為慈禧太后專用的紋飾。

清光緒青花鳳紋碟,2011年香港中聯國際2011秋季藝術品拍賣品。

清華園與清華大學

清華園,清朝皇家園林,始建於康熙年鑒。最初為熙春園,後分為春澤園與涵德園,春澤園後更名近春園,涵德園後複名熙春園。道光皇帝死後,皇四子奕詝繼承帝位為咸豐帝,為五弟奕誴親書匾額,改名為「清華園」。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近春園,清華園倖免。奕誴死後,長子載濂繼承,因載濂弟端郡王載漪為義和團在園內「設壇舉事」,後清華園被收回荒廢。外務部為游美學務處上奏獲得此地建設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1911年開學,1913年清華學校將近春園等地併入。最初為清政府利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所建立留美預備學校「遊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自1925年始設大學部。

清華珍品—鳳紋蓋碗

官窯瓷器多以黃帝年號作為款識,但歷代常有以堂號或吉語作為款識的瓷器,常為人所忽略。清華珍品乃清光緒官窯,應是清華園的瓷器。由於數量稀少,一般人不識,因此也不見仿品。

此蓋碗上各畫有四個紅色鳳紋,胎質細膩輕薄典雅。碗底與上蓋已釉下青花書寫“清華珍品”四字。由於上層透明釉非常的薄,因此看起來好像書寫在釉層表面。由鳳紋飾推測,此蓋碗應與慈禧太后脫不了關係。





光绪朝慈禧當政,在其授意下景德镇御窑場燒造了一批以團鳳纹為主题纹飾的器物,為中國瓷器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页。 碗形寬大,口沿描金,外壁繪五组礬红彩描金團奉圖案,團鳳體態較此前各朝鳳纹高大,為晚清政情特有之反映。


大清光緒年製  慈禧太后用瓷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康熙五彩聖主得賢臣頌人物故事瓶

康熙五彩的種類

康熙五彩可分為兩種:一為釉下青花五彩,承襲萬曆青花五彩而來。以青花在釉下勾繪輪廓,再以填彩的方式填上色彩,類似鬥彩。精細者,在釉上加繪圖案,使色彩圖樣多樣化。一般青花五彩多屬早期作品,康熙十八羅漢碗即屬之。由於青花五彩施作繁復,因此康熙中晚期釉下青花逐漸減少,逐漸以釉上五彩取代,以減少施作的困難度,但此同時瓷胎也逐漸走向精細,變得較為輕盈細緻。此篇文章所介紹的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瓶應屬於康熙中後期作品。

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瓶

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瓶為一出土瓷器,底書大清康熙年製。底部款識周圍有一圈土沁,這是受到土壤溼氣與鹼入侵所致。土沁所到之處,釉體膨脹,而且胎釉結合緊密,難以去除,非人為造假可以達成。

大清康熙年製 五彩 聖主得賢臣頌 人物故事瓶
高 28.2cm,口徑 7.5 cm,足徑 6.7 cm





在底部胎又結合交界處可見到火石紅,由交界處向外擴散,逐漸變淡,而且火石紅藉由土沁深入釉體,以放大鏡觀察如泥鰍紋,無法以人為方式仿製。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是唐朝詩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詩。當初賈島上山訪友,問童子師父去了哪裡,童子只知道師父就在這山上,但雲霧濃厚,久尋不遇,只好放棄。這康熙五彩瓷器的圖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不同的是最後童子幫忙找到了老友,帶著魚鮮佳餚美酒力邀隱者下山,最後老友在朋友力邀之下,終於同意下山,隨著友人乘船而去,益發令人感覺趣味,也算是幫賈島了卻了一件心事,可謂是歡喜結局。








此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瓶的由來

在故宮藏品中,清康熙有一件瓷器“青花釉裡紅聖主得賢臣頌文筆筒”(故宮陶瓷館p. 325)與這件瓷器有直接的關係,可將它們湊成一對。


青花釉裡紅聖主德賢臣頌文筆筒,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筆筒呈圓筒形,直壁、口足尺寸相若,內外施白釉,外壁的主題圖案為青花楷書“聖主得賢臣頌”一篇。文章的結尾用書寫的形式提釉理紅“康熙傳古”篆體印。

“聖主得賢臣頌”為漢代蜀人王褒應漢宣帝劉洵之昭所作。帝因其頌揚稱旨,頃之擢諫大夫。此篇文章在康熙時期的筆筒上出現,體現出康熙皇帝對漢文化的重視,與禮賢下士的胸襟。

康熙皇帝早期對漢人實行懷柔政策,不斷擴充科舉;詔舉“山林隱士”不經考試就可直接做官;實行捐納制度,通過捐銀得官;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清政府開設“博學鴻儒科”,知識分子中的名士一經錄取,即授以翰林院官職。康熙在其《制硯說》寫道:“朕禦極以來,恆念山林蔽澤,必有隱伏沉淪之士,屢詔徵求,多方甄錄 ​​,用期野無遺佚,庶愜愛育人才之意。”

因此康熙人物故事瓶應定名為“康熙五彩聖主得賢臣頌人物故事瓶”,與故宮藏品“青花釉裡紅聖主德賢臣頌文筆筒”為一對,具有歷史文化意義。

康熙皇帝這種氣度與胸襟,使他的文治武功接獲得重大的成就,雖然清朝為滿人所建立,但因為重視漢文化與賢人,還是造就了康熙盛世。


「柳」的象徵意義 

(一)柳代表離情:柳和「留」諧音,灞橋折柳:灞橋,於陝西省長安縣東灞水之上,也作「霸橋」, 漢、唐時長安人送客遠行,多送至此,折柳以贈別。李白憶秦娥:「秦樓月,年 年柳色,灞陵傷別」,就是用此典故。

(二)柳代表女子的腰和眉:柳條柔軟纖細,如女子的細腰。杜甫絕句漫興:「隔戶楊柳弱嫋嫋, 恰似十五女兒腰。」

此外,柳葉纖細似眉,常被用來形容女子細長秀美的眉毛,如白居易 楊柳枝就有「人言柳葉似愁眉」的句子。

(三)稱讚有文才的女子 :「柳(詠)絮才」言女子能詩文。「柳(詠)絮才高」形容才女。世說新 語言語篇,東晉重臣謝安舉族雅集,與兄弟子姪輩一起講文論道。恰逢天降大雪,謝公忽發興致,問大家:「白雪紛紛何所似?」謝道韞的哥哥謝朗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接著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一聽,大為讚嘆。

(四)柳代表隱士:柳樹主幹堅硬,枝條柔軟,如同隱士擇善固執的節操,既不同流合汙,也不與當政者衝突,符合隱士精神。所以陶淵明以「柳」為隱士形象,似有其意。

此人物故事瓶中的柳樹即代表隱士,顯示康熙對賢人隱士的敬重,寄望這些人才能夠下山為朝廷效力,可謂寓意深遠。

就是這個光—蛤蜊光

此件瓷器以淡青釉為底,在上面以五彩畫出紋飾,在圖案五彩釉上面,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蛤蜊光,而且只限於五彩釉上,此為五彩瓷器特徵之一,有些較深,有些較淡,此件瓷器算是中等,康熙十八羅漢碗則較淡,筆者另外有一件康熙青花五彩瓷器則有強烈的蛤蜊光,非常耀眼。
康熙十八羅漢碗,鳳紋上可間蛤蜊光,紫釉上由於含鉛量高,所以有類似銀釉的感覺
康熙青花五彩啣芝鳳牡丹花綠竹紋盤上呈現絢爛的蛤蜊光

斷代

在古董收藏方面,多數人於青花瓷器較為專精,其原因在於青花瓷器普遍,民間廣泛使用,容易取得交流。但對於官窯彩瓷則較少接觸,究其原因在於官窯彩瓷存世量少,很多人終其一生未曾接觸一件,因此對於官窯彩瓷的鑑定也就較難掌握。

一般清三代官窯彩瓷極少出土件,多為傳世品,因此對於官窯瓷器的認定也就容易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然而這件康熙五彩官窯瓷器至少擁有五項特徵,可斷定此件為到代康熙官窯瓷器:
  1. 圈足附近的土沁
  2. 五彩釉上的蛤蜊光
  3. 大清康熙年製款識
  4. 五彩色釉的開片特徵與老化、風化
  5. 瓷器表面失去火氣,沒有磨損、酸蝕的痕跡,只反射出溫潤柔和的酥光

在細部圖案部分,我們可以觀察到彩釉上有因年代久遠所產生開片、老化與風化的情形,如童子圖案上的情形(請放大檢視)。



綠釉上呈現老化與風化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