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彩的種類
康熙五彩可分為兩種:一為釉下青花五彩,承襲萬曆青花五彩而來。以青花在釉下勾繪輪廓,再以填彩的方式填上色彩,類似鬥彩。精細者,在釉上加繪圖案,使色彩圖樣多樣化。一般青花五彩多屬早期作品,康熙十八羅漢碗即屬之。由於青花五彩施作繁復,因此康熙中晚期釉下青花逐漸減少,逐漸以釉上五彩取代,以減少施作的困難度,但此同時瓷胎也逐漸走向精細,變得較為輕盈細緻。此篇文章所介紹的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瓶應屬於康熙中後期作品。
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瓶
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瓶為一出土瓷器,底書大清康熙年製。底部款識周圍有一圈土沁,這是受到土壤溼氣與鹼入侵所致。土沁所到之處,釉體膨脹,而且胎釉結合緊密,難以去除,非人為造假可以達成。
![]() |
大清康熙年製 五彩 聖主得賢臣頌 人物故事瓶 高 28.2cm,口徑 7.5 cm,足徑 6.7 cm |
在底部胎又結合交界處可見到火石紅,由交界處向外擴散,逐漸變淡,而且火石紅藉由土沁深入釉體,以放大鏡觀察如泥鰍紋,無法以人為方式仿製。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是唐朝詩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詩。當初賈島上山訪友,問童子師父去了哪裡,童子只知道師父就在這山上,但雲霧濃厚,久尋不遇,只好放棄。這康熙五彩瓷器的圖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不同的是最後童子幫忙找到了老友,帶著魚鮮佳餚美酒力邀隱者下山,最後老友在朋友力邀之下,終於同意下山,隨著友人乘船而去,益發令人感覺趣味,也算是幫賈島了卻了一件心事,可謂是歡喜結局。
此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瓶的由來
在故宮藏品中,清康熙有一件瓷器“青花釉裡紅聖主得賢臣頌文筆筒”(故宮陶瓷館p. 325)與這件瓷器有直接的關係,可將它們湊成一對。
![]() |
青花釉裡紅聖主德賢臣頌文筆筒,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這件筆筒呈圓筒形,直壁、口足尺寸相若,內外施白釉,外壁的主題圖案為青花楷書“聖主得賢臣頌”一篇。文章的結尾用書寫的形式提釉理紅“康熙傳古”篆體印。
“聖主得賢臣頌”為漢代蜀人王褒應漢宣帝劉洵之昭所作。帝因其頌揚稱旨,頃之擢諫大夫。此篇文章在康熙時期的筆筒上出現,體現出康熙皇帝對漢文化的重視,與禮賢下士的胸襟。
康熙皇帝早期對漢人實行懷柔政策,不斷擴充科舉;詔舉“山林隱士”不經考試就可直接做官;實行捐納制度,通過捐銀得官;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清政府開設“博學鴻儒科”,知識分子中的名士一經錄取,即授以翰林院官職。康熙在其《制硯說》寫道:“朕禦極以來,恆念山林蔽澤,必有隱伏沉淪之士,屢詔徵求,多方甄錄 ,用期野無遺佚,庶愜愛育人才之意。”
因此康熙人物故事瓶應定名為“康熙五彩聖主得賢臣頌人物故事瓶”,與故宮藏品“青花釉裡紅聖主德賢臣頌文筆筒”為一對,具有歷史文化意義。
康熙皇帝這種氣度與胸襟,使他的文治武功接獲得重大的成就,雖然清朝為滿人所建立,但因為重視漢文化與賢人,還是造就了康熙盛世。
「柳」的象徵意義
(一)柳代表離情:柳和「留」諧音,灞橋折柳:灞橋,於陝西省長安縣東灞水之上,也作「霸橋」, 漢、唐時長安人送客遠行,多送至此,折柳以贈別。李白憶秦娥:「秦樓月,年 年柳色,灞陵傷別」,就是用此典故。
(二)柳代表女子的腰和眉:柳條柔軟纖細,如女子的細腰。杜甫絕句漫興:「隔戶楊柳弱嫋嫋, 恰似十五女兒腰。」
此外,柳葉纖細似眉,常被用來形容女子細長秀美的眉毛,如白居易 楊柳枝就有「人言柳葉似愁眉」的句子。
(三)稱讚有文才的女子 :「柳(詠)絮才」言女子能詩文。「柳(詠)絮才高」形容才女。世說新 語言語篇,東晉重臣謝安舉族雅集,與兄弟子姪輩一起講文論道。恰逢天降大雪,謝公忽發興致,問大家:「白雪紛紛何所似?」謝道韞的哥哥謝朗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接著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一聽,大為讚嘆。
(四)柳代表隱士:柳樹主幹堅硬,枝條柔軟,如同隱士擇善固執的節操,既不同流合汙,也不與當政者衝突,符合隱士精神。所以陶淵明以「柳」為隱士形象,似有其意。
此人物故事瓶中的柳樹即代表隱士,顯示康熙對賢人隱士的敬重,寄望這些人才能夠下山為朝廷效力,可謂寓意深遠。
就是這個光—蛤蜊光
此件瓷器以淡青釉為底,在上面以五彩畫出紋飾,在圖案五彩釉上面,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蛤蜊光,而且只限於五彩釉上,此為五彩瓷器特徵之一,有些較深,有些較淡,此件瓷器算是中等,康熙十八羅漢碗則較淡,筆者另外有一件康熙青花五彩瓷器則有強烈的蛤蜊光,非常耀眼。
![]() |
康熙十八羅漢碗,鳳紋上可間蛤蜊光,紫釉上由於含鉛量高,所以有類似銀釉的感覺 |
![]() |
康熙青花五彩啣芝鳳牡丹花綠竹紋盤上呈現絢爛的蛤蜊光 |
斷代
在古董收藏方面,多數人於青花瓷器較為專精,其原因在於青花瓷器普遍,民間廣泛使用,容易取得交流。但對於官窯彩瓷則較少接觸,究其原因在於官窯彩瓷存世量少,很多人終其一生未曾接觸一件,因此對於官窯彩瓷的鑑定也就較難掌握。
一般清三代官窯彩瓷極少出土件,多為傳世品,因此對於官窯瓷器的認定也就容易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然而這件康熙五彩官窯瓷器至少擁有五項特徵,可斷定此件為到代康熙官窯瓷器:
- 圈足附近的土沁
- 五彩釉上的蛤蜊光
- 大清康熙年製款識
- 五彩色釉的開片特徵與老化、風化
- 瓷器表面失去火氣,沒有磨損、酸蝕的痕跡,只反射出溫潤柔和的酥光
在細部圖案部分,我們可以觀察到彩釉上有因年代久遠所產生開片、老化與風化的情形,如童子圖案上的情形(請放大檢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