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透視洪憲瓷:撲朔迷離洪憲瓷(一)

真品洪憲瓷,色彩明艷豐滿,畫工精細傳神,器底題有“居仁堂制”紅色篆書落款,實為民國時期瓷器之上品。 但由於存世量少,以及煉製時期的特殊等原因,圍繞洪憲瓷種種疑問的爭議卻一直未曾間斷——

撲朔迷離洪憲瓷
(資料來源:深圳特區報記者吳向陽實習生藍廣雨)

近年來,長期不被藏家們重視的民國瓷器漸漸開始升溫。 其中,洪憲瓷因其歷史的特殊性受到收藏者越來越熱烈的追捧。 真品洪憲瓷,色彩明艷豐滿,畫工精細傳神,器底題有“居仁堂制”紅色篆書落款,實為民國時期瓷器之上品。 但由於存世量少,以及煉製時期的特殊等原因,圍繞洪憲瓷種種疑問的爭議卻一直未曾間斷。

民國被喻為我國陶瓷發展史上最為晦暗的時期,一直處在低谷中掙扎。 近兩年,民國瓷器這個長期被冷落的瓷器種類開始在古玩收藏市場受到一些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其中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洪憲瓷當屬首選。 然而,在短短不足百天的“洪憲”時期,所燒製的正品洪憲瓷為數不多,加之後期民間仿品甚多,收藏真品洪憲瓷器難度較大。 眾多藏家都表示,“洪憲瓷”時下雖有藏者,但真正的上乘之作卻寥寥無幾。

“短命”的洪憲瓷

每個時代都有其專屬的​​文化烙印,洪憲瓷無疑是短暫的“洪憲”時期為數不多的文化印蹟之一。

洪憲瓷的誕生與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分不開。 袁世凱稱帝,年號“洪憲”。 在稱帝前夕,袁世凱曾效法清代帝王登基時必先燒製禦瓷以示慶賀的慣例,派當時的公府庶務司長、瓷學專家郭葆昌到江西景德鎮督辦燒窯。 1915年夏,郭葆昌帶著原清宮所藏的精細顏料到景德鎮後,徵集各窯高手,選擇景德鎮市內的湖北會館作為繪瓷工場,由著名陶瓷家鄢如珍負責燒製,燒製了一批高級瓷器——洪憲瓷。

因當時的“總統府”設在中南海,袁世凱居住在中南海的居仁堂,所以當時所燒瓷款為紅色篆書“居仁堂制”。 為了燒製這批瓷器,袁世凱花費了140萬大洋,折合白銀約為100萬兩。 而據清史檔案記載,乾隆時期,朝廷一年撥付給景德鎮御窯的費用才3萬兩白銀。 洪憲瓷如此不計工本,當然備極精美,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可以算是民國的官窯瓷器。

但袁世凱的皇帝夢僅僅做了83天就破滅了,隨著這個短命王朝的轟然倒台,燒製洪憲瓷的“御窯”也隨即瓦解,其所燒洪憲瓷不多,留傳下來的就更為稀少。

有收藏界的人士據此認為,在短短的幾十天內,要完成造瓷的籌備、設計、製作、上彩、入窯、加彩、烘彩、款識等程序是基本不可能的。 因此,真正的洪憲瓷根本沒來得及問世,坊間流傳的瓷器均屬後人為了商業利益所製的贗品。 更有傳言稱,就連郭葆昌本人也曾重金聘請高手,在北京設爐專門製作“洪憲”年款的贗品瓷。 這些爭議與疑點的存在也讓逐漸走俏、價格日高的洪憲瓷器更顯撲朔迷離。

洪憲瓷引領民國瓷器

儘管關於洪憲瓷的傳言很多,但由於洪憲瓷被收藏界喻為“末代官窯器”,存世稀少,近年來洪憲瓷在古玩收藏市場有被逐漸炒高的趨勢。

縱觀近10年,瓷器一直都是收藏領域的大熱門。 但往往一談到瓷器,很多人腦海裡浮現出的都是明清時期的官窯瓷器,而民國瓷器卻備受冷落。 在很多人眼裡,民國時期生產的瓷器無論從工藝,還是質量上都大不如從前,所以它的價值在很長時間裡被藏家所忽略。 但隨著收藏者隊伍的日益擴大和收藏理念的多元化,加之相較明清瓷器價格更“親民”,投資風險小。 民國距今不到百年,存世量較大,一般的民國瓷器,現在價格多在千元以內,可以被大眾收藏者接受。 一直不為藏家所青睞的民國瓷器,卻漸漸開始在市場上“吃香”起來。

當下,市場上主流的民國瓷器,主要有袁世凱時期的洪憲瓷、民國仿古瓷和粉彩、貼花瓷器等。 民國時期不少仿明清時期的官窯瓷器,雖說總體技藝水平不是很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持傳統官窯瓷器細膩精美的風格。 此外,粉彩、貼花瓷器也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瓷器上無論是題名、書法、還是繪畫等功底都比較紮實,有些作品甚至在當時就已經超過了清代官窯瓷器的風格。 因此,近年來也引起收藏界的關注,洪憲瓷在這其中最為耀眼。
洪憲瓷以粉彩和琺瑯彩為主,更接近於晚清的官窯特徵,是當時不計成本、不計國力製造出來的高級瓷器,制胎嚴謹、用料上乘,在工藝上精益求精,有一種神韻。 所以在近幾年的各大拍賣行和古玩市場上,洪憲瓷的單件成交價都在數万元以上,成對的價格更是達到十幾、幾十萬元,甚至有拍賣公司拍出一件成交價將近200萬元的洪憲粉彩瓷瓶。

實事求是地說,即便出現“天價”洪憲瓷,在古玩收藏市場上,民國時期的瓷器顯然精品不多,難以和明瓷、清瓷相比。 但對於民國瓷器來講,其本身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和精細之作。 譬如,民國粉彩就屬於傳統官窯技法與民間技藝相結合燒製而成的新粉彩瓷。 與傳統粉彩瓷相比,它色彩濃艷,在造型、線條、色彩、光線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繪畫的營養,顯得別具一格。 例如,民國時期“珠山八友”的粉彩與瓷版畫作品就有當時處於轉型歷史時期的鮮明特點目前市場價格也是節節上升。

另外,由於明代和“清三代”瓷歷來都是投資的大熱點,所以仿品也主要集中在那一時期的瓷器上,對民國瓷器的仿製則相對較少,投資風險也相對就小。 但對於洪憲瓷來說,坊間也流傳著各種贗品、精仿品,需藏家細心甄別。

身份撲朔迷離  投資尚需謹慎

由於袁世凱僅僅稱帝83天,郭葆昌奉命督辦的洪憲瓷,數量稀少,無法滿足收藏界的需要。 因此,在袁世凱死後不久,當年景德鎮御窯的工匠們為求生路,又繼續燒製所謂的“洪憲瓷”。

1916年後,製瓷名匠劉希任製作的瓷器上也題“居仁堂制”四字款,其質量不遜於真洪憲瓷。 在此之後,還相繼出現了器底題“居仁堂制”、“洪憲御製”或“洪憲年制”印章款的瓷器,但多為宋體字,底款之釉色有紅、藍兩種,這也直接給洪憲瓷的鑑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儘管“洪憲御製”和“洪憲年制”的瓷器並非出自郭葆昌之手,但也有專家認為,這兩款瓷器仍然屬於洪憲瓷。 雖然這批瓷器並非特供給袁世凱,但是從工藝上講還是有很多精品,與“居仁堂制”並無太大差異,均屬民國瓷器的優秀藝術品。 但對於洪憲瓷來說,落款並非是判斷真偽的唯一依據。

判斷洪憲瓷,要看一件瓷器的器形、工藝、繪圖是否符合它的特徵。 洪憲瓷以粉彩和琺瑯彩為主,其中琺瑯彩是以前清宮造辦處引進的西洋琺瑯料,在白瓷上作畫後入爐燒製而成,後又加入了適量色素,因此不同於其他瓷器,這是洪憲瓷比較引人注目的一個特徵。
早期仿洪憲瓷的特徵為:胎白釉淨,無橘皮紋,彩色明艷豐滿,人物臉部有陰陽塊面,花卉用沒骨法畫就,器物成對,畫面左右對稱,這些雖為托古所仿,但仍為當時的上乘之作。 後期的劣質仿冒,釉色有紅有藍,與精美的洪憲瓷差別甚遠。 故而收藏愛好者入手時還需謹慎為上。

從史料文獻考證洪憲瓷
(資料來源:《景德鎮陶瓷》1981年第1期,吳向陽藍廣雨輯)

一直以來,學界及藏家對於洪憲瓷爭議不斷,甚至連其是否存在都素有質疑。 通過對相關歷史資料文獻的考證,近年來絕大多數學者與藏家認為,洪憲瓷是真實存在的。

1920年向焯所著的《景德鎮陶業紀事》雲:“民國五年(1916年),袁總統洪憲時代曾設陶務監督署。帝制敗署亦撤焉。今則數椽古屋為軍警所屯駐。”

1934年杜重遠著《景德鎮瓷業調查記》記載“洪憲時代為重建御窯曾設過一次陶業監督。”

1942年趙汝珍《古玩指南》明確寫到:“清社既屋民國成立繼之而起者則有袁項城之洪憲瓷。先是項城醞釀稱帝照專制時代之慣例登極時必造瓷以資紀念遂派公府庶務司長、瓷學專家之郭葆昌氏為九江關監督兼陶務監督,經營燒造事宜。當時只陶土、人工出自景德,顏料則取諸禁內所製各器悉仿'古月軒'而底款則一律為紅色篆書'居仁堂'三字。以胎質太薄燒煉時損失甚鉅,是以精品不多,燒成後分賞簡任官吏各一件。 ”

1959年江西輕工業廳陶瓷研究所《景德鎮陶瓷史稿》雲:“(洪憲瓷)造瓷四萬件內有仿造琺瑯彩瓷一百件。……洪憲並沒有禦廠是僱工或發彩形式繪瓷地點在湖北會館。以雍、乾作品為標準仿造燒窯戶為民廠鄢得意(即鄢如珍)。”

1981​​年葉佩蘭《談“洪憲瓷”與郭葆昌督造的瓷器》雲“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民國時代的珍品裡有一部分為郭葆昌家屬解放前捐獻的也有是解放後新收的這些藏品確有仿琺瑯彩瓷器仿粉彩瓷器及一色釉瓷器。……款識都不一樣有'居仁堂'、'頤壽堂'、'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就是沒有'洪憲'款的器物。”

郭葆昌與洪憲瓷

郭葆昌,河北定興縣人。 早年曾在北京西華門德聚成古玩店學徒,後開始獨當一面,在書畫陶瓷上頗有研究,尤精於鑑定清官窯瓷器。 曾同美籍中國文物收藏家福開森合作編著了《項子京》一書,內容主要是歷代名瓷的照片圖錄。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入軍機大臣袁世凱府第當差,一度充任袁府總管。 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便提拔郭葆昌任總統府庶務司承,後被派往景德鎮監督燒洪憲瓷。

當時原清代御窯人員大量流失,只空留下一個架子。 郭葆昌來到了景德鎮,用重金延攬民窯中的高手重聚景德鎮,燒製新瓷器。 有資料記載,每出一器,郭葆昌都要親自鑑賞過目,工作十分細心,不盡如意者便當場銷毀,被選用的瓷器都有款識,大部分為紅色篆書“居仁堂制”方款。 據郭葆昌的外孫馬常先生回憶,這批瓷器約有4萬件,分攤到每件瓷器上的成本都是非常高昂的。 此不計工本,當然備極精美。

後來民間又流傳出“洪憲年制”款識的瓷器,關於郭葆昌是否監燒過帶有“洪憲年制”款識的瓷器,他本人始終諱莫如深,拒不承認,自稱早在1915年秋就已結束監製任務,離開景德鎮。 有知情人士推測,為袁復辟帝制燒製“開國瓷”是件並不光彩的事,郭葆昌想必是不會承認的。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咸豐官窯雙龍搶珠大碗:是誰拔了龍牙?


咸豐帝生平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咸豐帝生於北京圓明園之澄靜齋。二十六年,按照秘密立儲制度,被道光帝立為儲君。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重病,宣召大臣開啟鐍匣,立為皇太子。

咸豐帝即位後勤於政事,登基後明詔求賢,先後將穆彰阿和耆英革職,朝政有所改革。此時期內憂外患不斷,先後爆發了太平天國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對外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分別與英、法、俄、美等國代表,簽訂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導致喪失主權,皇帝盛怒之下,令耆英自盡,後來又簽訂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沙俄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迫使奕山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中國領土60萬平方公里。咸豐朝也因企圖重新取得對內外戰爭的優勢而開啟了自強運動。
1860年(咸豐十年)圓明園被焚咸豐帝批文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二日,咸豐帝因肺癆(肺結核)病死於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長子載淳繼位。同時依遺詔,由肅順等八位大臣輔政。後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臣被奪權。


清朝皇帝的評價中,咸豐帝的爭議最大。咸豐本人好色,飲鹿血,嗜醇酒,也抽鴉片,即位不久,他就吸上「福壽如意膏」。咸豐愛看戲,愛唱戲,即使到熱河行在唱戲,「著昇平署三拔至熱河」,也表現得樂不思蜀。咸豐一朝,財政十分困難,要鎮壓太平天國,對付英法聯軍,財源枯竭,「戶部因軍興財匱,行鈔,置寶鈔處,行大錢,置官錢總局,分領其事」,鈔票大量發行,造成通貨膨脹,「官民交累,徒滋弊竇」。
另一方面他「任賢擢才,洞觀肆應」,在面對太平天國運動與「三千年未有之政局」的內憂外患中,咸豐指揮若定,重用漢族大臣組織勇營來對付太平天國,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為後來的同光中興打下良好基礎。然而,他臨終前未明令八輔政大臣著意禁止懿貴妃(慈禧)與聞政事的錯誤決定,間接導致日後慈禧太后掌權近半世紀,故亦有史家認為咸豐帝需為清朝之亡負上責任。

咸豐時期瓷器概況

咸豐在位的十一年間,政治腐敗,經濟衰退,生產凋敝,民不聊生。以推翻清王朝為宗旨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在咸豐一朝度過了它的全盛時期,沈重地打擊和動搖了清王室的統治。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等列強紛至沓來,與清政府訂立許多不平等條約,取得多種特權。在這些內憂外患衝擊之下,乾隆之後日趨衰落的清王朝,國力虛弱已極。

此時,清政府集中了全國經濟和軍事力量,全力以赴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對於歲供宮廷享樂生活之用的御瓷燒製,已力不從心。御窯廠在咸豐初年還捎過有限的御瓷和祭器,咸豐五年以後基本上停燒,加上江南各地處在太平軍和清兵交戰的腹地,景德鎮的製瓷業倍受其影響,不僅生產數量減少,而且工藝水平隨之降低;民窯亦不例外。

咸豐一朝製瓷數量及其有限,咸豐三、四年不過二千一百餘件;故宮博物院所藏此時的器物,與其他各朝相比,亦相差懸殊。這些有限的器物,於咸豐末年(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燒搶圓明園時又遭厄運,也有輾轉流傳至民間,因而現今所見的傳世品極為稀少。咸豐瓷雖然製作水平不高,但物以稀為貴,仍值得加以重點保護,對民窯製品亦然。

是誰拔了龍牙?

手上有一件咸豐官窯瓷器大碗,上面畫著兩隻龍,中間一粒火球,為一雙龍搶珠吉祥圖案。龍紋青花發色明快,龍身以金水畫出龍的鱗片,碗中遍施湖綠釉,帶有橘皮紋。胎釉結實,器型完整,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可是定睛一看,這兩條龍怎麼沒了牙齒?
咸豐官窯雙龍搶珠大碗
高 9.0 cm,口徑 26.5 cm,足徑 15.8 cm
以金水畫出龍紋
”大清咸豐年製“六字青花楷書款
典型湖綠釉橘皮紋,民國仿品難以仿製
自從道光以後,不幸的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使得中國這條巨龍元氣大傷,失去昔日光彩。兩次英法聯軍與太平天國之亂,重創民生經濟,不管是朝廷還是民間,士氣非常低迷,民族自信心完全喪失。咸豐帝在位十一年,幾乎連年征戰,民不聊生,中華民族巨龍已經失去了牙齒,不再具有威嚴。這樣的心理創傷也表現在官窯瓷器上。

膽大包天的景德鎮窯廠

根據咸豐時期,清軍與太平軍在景德鎮的交戰紀錄,景德鎮一直處於戰火之下。從事窯業的窯工一直處於飽受生命威脅的環境下,對於戰事不能躲,也無法躲。因此對於時局的憂心程度遠大於一般民眾,對於太平軍所引起的動亂也恨之入骨。

在前一篇文章介紹兩件咸豐年製筆筒與四方瓶中,景德鎮的瓷器畫家竟大膽到將慈禧太后暗喻為武則天,對他們而言,畫出兩隻無牙龍對這些畫家也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反而表現出他們對國事的憂心與焦慮。
咸豐年製四方瓶  將慈禧太后暗喻為武則天
咸豐時期清軍與太平軍在景德鎮交戰紀錄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農曆九月八日,太平軍抵鎮郊里村,九月九日抵浮梁縣城。
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御窯廠停止燒造。
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農曆四月,太平軍再度抵鎮。
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農曆十月十五日,數萬太平軍入景德鎮。
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農曆九月,太平軍再佔景德鎮。
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農曆七月,太平軍與湘軍大戰於景德鎮,當月十四日退走。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農曆四月,太平軍克景德鎮;十二月,太平軍克浮梁縣。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景瓷出口量為9848擔。

仿咸豐大碗

圓明園在二次英法聯軍中被毀,大量的官窯瓷器因此流落民間。民間瓷廠除了仿製故宮、博物館瓷器外,這些流落於民間的瓷器也是仿制的對象。以下就是咸豐官窯大碗的仿製瓷器:






此一仿製瓷器青花以土青繪製,顏色過於暗沈,海水、龍鬚紋飾混濁不清,與官窯清麗風格明顯不同。咸豐官窯大碗龍紋鱗片以金彩繪製,而民窯仿品僅能以青花繪製。其款識亦仿寫官窯款識。其中最大的破綻,也是民國仿品最不易仿製的湖綠釉,在此仿品也不見蹤跡。整體胎釉顏色死白,缺乏明清官窯瓷器泛青的色調,仿製技術極差。

大清咸豐年製瓷器:風雨飄搖年代中珍稀瓷器

咸豐類官窯精品瓷器—清朝最大膽的政治媒體

初次看到”大清咸豐年製“筆筒及四方瓶瓷器,直覺認為這些是會招致殺身之禍的瓷器,也感覺到這些是憂國憂民、忠貞愛國的瓷器作品。現代媒體發達,從報紙、雜誌、書籍、電視、網路,任何資訊的傳達不需一天,舉世皆知。然而在舊時代,人們靠什麼傳遞思想?除了書籍、繪畫以外,我們應該加列一項媒體—瓷器。






這兩個咸豐類官窯瓷器上面有著類似的人物與文字。在人物方面,主要有“偽周皇后”、“吳越錢,武肅王”、“定遠侯,班超”。在這些人物圖案背後,隱藏着當時人們所要傳達的政治訊息,以當時的政治環境,主事者是有可能被砍頭的,可見得當時政治鬥爭的緊張程度。

偽周皇后:

指的是武則天,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通稱武則天或武后,國號周,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慈禧太后自從被封為懿貴妃,生下皇子後,群臣漸漸發覺懿貴妃的野心。尤其是咸豐皇帝駕崩後, 戴淳六歲繼位,政治鬥爭後更加白熱化,最後發生辛酉政變,八位顧命大臣被一一除去,讓群臣面臨最不願意面對的結果,也注定清朝衰敗無法回頭。


吳越錢,吳越太祖武肅王:

錢鏐(公元852 ~932年),五代吳越國的創建者,吳越文化的主要開創者,蘇杭“人間天堂”的奠基者。 字具美,小名婆留,今臨安市錦城鎮錢塢壟人。 公元907年立吳越國,定都杭城。

唐乾符二年(875年), 董昌招募鄉兵,錢鏐應招,出任偏將。 廣明元年(880年),起義軍曹師雄兵攻兩浙,杭州設立八都,“各聚千人,以衛鄉里”。 臨安以董昌為主,錢鏐為副。 中和元年(882年),升任部知兵馬使,統領八都兵,中和二年,助董昌滅越州觀察使劉漢宏 , 乾寧二年(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稱羅平國王。 次年錢鏐出兵破越州,擒斬董昌因功授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 接著統一了兩浙,並佔有蘇州。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封為吳越國王。 

錢鏐勢力極盛時,轄一軍十三州,共86縣,東南到海,北控太湖,版圖相當於現浙江省全部和無錫以東的江蘇南部及福建福州北部地區,在位期間,以保境安民為國策,注重興修水利,發展海上交通,對吳越境內的經濟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 後唐長興三年(923年)去世,諡武肅王,應順元年(934年)正月歸葬於臨安市錦城鎮太廟山。

後世一般對錢氏評價較高,認為他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保障了民眾安居樂業的局面。主要有:
「時維五紀亂何如?史冊閒觀亦皺眉。是地卻逢錢節度,民間無事看花嬉!」——北宋·趙抃 

「錢立國,置營田數千人於松江,闢土而耕,…民老死無他纏累,且完國歸朝,不殺一人,則其功德大矣!」—— 明·朱國楨
目前在西湖南岸,建有錢王祠,供後人瞻仰錢王業績。

太平天國起事,重創清朝元氣,使得清朝進一步進入衰敗的境地,有識之士無不希望群臣之中能有如吳越錢武肅王忠貞之士,快速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再造天堂杭州。

定遠侯,班超:

班超,字仲升,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是東漢著名將領、外交家。是開拓和維持漢代與西域關係的重要人物。

班超出生在文仕家庭,他是史學家班彪之子、《漢書》的編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稱「三班」。但他的成名並不是因為文學成就:班超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他投筆從戎,投身於為漢朝穩固邊疆的事業中,成為東漢名將。

英法二次聯軍,簽訂各項不平等條約,從清朝獲取多項重大利益,使得清朝國際地位迅速下降,成為列強的殖民地。因此,清朝急需各式人才能夠棄筆從戎,抵禦外侮,達成“安民”的目的。





歷史洪流滔滔不竭,永不回頭。雖然有識之士冒著殺頭的危險,以瓷器表達他們相中的顧慮與盼望,但仍難抵擋滾滾的歷史洪流與宿命,終被國民政府所推翻。

斷代:

由於咸豐瓷器流傳在世非常稀少,不管是官窯還是民窯,因此鑑定上有一定的困難。然而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件同治時期的瓷器,可以作為斷代的標準。
同治年製  人物四方瓶  台北故宮藏
此瓷器直口,深壁,凹足。以五彩繪製圖紋,口沿上金彩,四壁分別繪製常服老者與抱琴童子,上有一蝙蝠;童子奉茶給文士,一旁桌上放了插有孔雀羽毛及珊瑚枝的瓶子,意味富貴平安;一為童子攙扶身穿類似官服的老者;一為童子持花欲給身穿類似官服的文士,旁邊桌上的瓶子中插有蓮花及菊花,象徵福壽平安。底為白地紅書「同治年製」四字雙行篆體雙方框款,足底露胎,塗護胎汁呈淺褐色。

對照故宮同治時期瓷器,其人物造型、釉色與施彩方法有相當的一致性。在金彩方面,以金水作為施彩原料,而非金粉。另一項咸豐瓷器人物特徵相當容易辨識,通常人物鼻子畫得相當大,成鷹鉤鼻狀。依據人物圖像的歷史角色的時空關係,我們可以斷定這應該是咸豐十年至十一所做的瓷器。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一花一世界,一物一乾坤

一花一世界,一物一乾坤。歷代官窯瓷器上常畫有各式各樣的圖案,或許源於歷史典故,或許是吉祥圖案,或許是對時局的反應。如果細細品味官窯瓷器上的圖案,我們常能發現其中暗藏典故,讓收藏更添趣味。


清朝末年是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咸豐皇帝早逝,同治兒黃帝繼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外國對中國入侵(英法聯軍)造成民生凋敝,使得民間生活疾苦,人民於是藉由宗教來作為精神寄托,甚至寄望宗教來拯救百姓,抵禦外侮,造成太平天國之亂,以致清朝國力日衰,終致覆亡。


辛酉政變
1960年,英法二次聯軍,咸豐皇帝避走熱河避暑山莊,1861年8月,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在今河北省承德市),遺詔御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額駙—景壽、軍機大臣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祐瀛,以上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輔弼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


八大臣與新皇帝載淳的生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產生嚴重矛盾。另一方面宗支最近的恭親王奕訢與咸豐朝顧命大臣僧格林沁、軍機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極為不滿。葉赫那拉氏乃鼓動咸豐帝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后垂簾聽政。


慈安皇后

慈禧太后




過程

9月5日奕訢以奔喪為名趕赴熱河,與慈禧秘密勾結,謀劃政變。


9月14日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並派近支親王輔政。被八大臣以我朝「向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禮」駁回,雙方激烈辯論。奕訢在北京爭取到了外國勢力的支持,拉攏大學士桂良、賈楨、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並得到在京畿握有重兵的欽差大臣兵部侍郎勝保和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的支持。


10月26日,咸豐帝的靈柩從承德起運回京,葉赫那拉氏暗使詭計,故意讓肅順護送靈柩後行,自己與葉赫那拉氏和載淳先期到達北京,隨即召見奕訢安排政變事宜。


11月2日逮捕載垣、端華,派醇親王奕譞抓獲尚在密雲的肅順。肅順被抓時大罵道:「悔不早治此賤婢!」被押回宗人府,見載垣、端華斥責道:「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


11月3日,命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並以桂良等五人為軍機大臣。


11月8日,詔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斬首;其餘五人褫職,穆蔭戍軍台效力,景壽保留公爵並額駙品級。


11月11日,太子載淳正式即皇帝位,廢除八大臣所擬年號「祺祥」,改明年為「同治」元年。慈禧和奕訢實質掌握了清中央統治權。


歷史證物
父親有一對瓷器收藏,記載了這一段歷史。


大清同治年製  人物故事六角賞瓶
高 29.7cm,口徑(最寬處)11.4cm,足徑(最寬處)11.0cm





在這個瓷器上方,一面畫王母娘娘,另一面畫日月童子,顯示當時民間對宗教信仰的依賴。從另一方面來說,王母娘娘代表母權當政,意指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同志兒黃帝


正面下方有兩個孩子,一人穿著黃色衣服,意指同治兒皇帝,另一個孩子手捧壽桃,祝福同治皇帝長命百歲。


咸豐皇帝與慈禧、慈安兩位皇后


圖案中間畫著咸豐皇帝與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光緒七年,四十五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相傳死於腦中風。但也有傳言指出慈安是被慈禧所害而致死。









其他圖案則畫出幾位大臣,或坐或立,一副優游自在的樣子,殊不知有人已將密謀發動辛酉政變,讓兩宮皇后垂簾聽政。


瓷器特徵
清官窯瓷器自道光以後,釉面多呈波浪狀,同治時期,胎質酥鬆,釉面泛白,釉面不夠平淨。一般民窯化法雜亂無章,繪工粗俗低劣。內容多帶有封建迷信色彩。




此件瓷器雖然不是官窯瓷器常見的紅書楷款,但其繪畫工藝卻不亞於官窯款,更大膽地利用圖畫紀錄這一段歷史,使得這件瓷器彌足珍貴。


金水自咸豐時期引進中國,這件磁器口沿塗金部分明顯採用金水繪畫,但由於技術尚未成熟,或因金水昂貴,施彩較淡,因此顯得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