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一花一世界,一物一乾坤

一花一世界,一物一乾坤。歷代官窯瓷器上常畫有各式各樣的圖案,或許源於歷史典故,或許是吉祥圖案,或許是對時局的反應。如果細細品味官窯瓷器上的圖案,我們常能發現其中暗藏典故,讓收藏更添趣味。


清朝末年是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咸豐皇帝早逝,同治兒黃帝繼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外國對中國入侵(英法聯軍)造成民生凋敝,使得民間生活疾苦,人民於是藉由宗教來作為精神寄托,甚至寄望宗教來拯救百姓,抵禦外侮,造成太平天國之亂,以致清朝國力日衰,終致覆亡。


辛酉政變
1960年,英法二次聯軍,咸豐皇帝避走熱河避暑山莊,1861年8月,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在今河北省承德市),遺詔御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額駙—景壽、軍機大臣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祐瀛,以上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輔弼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


八大臣與新皇帝載淳的生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產生嚴重矛盾。另一方面宗支最近的恭親王奕訢與咸豐朝顧命大臣僧格林沁、軍機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極為不滿。葉赫那拉氏乃鼓動咸豐帝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后垂簾聽政。


慈安皇后

慈禧太后




過程

9月5日奕訢以奔喪為名趕赴熱河,與慈禧秘密勾結,謀劃政變。


9月14日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並派近支親王輔政。被八大臣以我朝「向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禮」駁回,雙方激烈辯論。奕訢在北京爭取到了外國勢力的支持,拉攏大學士桂良、賈楨、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並得到在京畿握有重兵的欽差大臣兵部侍郎勝保和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的支持。


10月26日,咸豐帝的靈柩從承德起運回京,葉赫那拉氏暗使詭計,故意讓肅順護送靈柩後行,自己與葉赫那拉氏和載淳先期到達北京,隨即召見奕訢安排政變事宜。


11月2日逮捕載垣、端華,派醇親王奕譞抓獲尚在密雲的肅順。肅順被抓時大罵道:「悔不早治此賤婢!」被押回宗人府,見載垣、端華斥責道:「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


11月3日,命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並以桂良等五人為軍機大臣。


11月8日,詔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斬首;其餘五人褫職,穆蔭戍軍台效力,景壽保留公爵並額駙品級。


11月11日,太子載淳正式即皇帝位,廢除八大臣所擬年號「祺祥」,改明年為「同治」元年。慈禧和奕訢實質掌握了清中央統治權。


歷史證物
父親有一對瓷器收藏,記載了這一段歷史。


大清同治年製  人物故事六角賞瓶
高 29.7cm,口徑(最寬處)11.4cm,足徑(最寬處)11.0cm





在這個瓷器上方,一面畫王母娘娘,另一面畫日月童子,顯示當時民間對宗教信仰的依賴。從另一方面來說,王母娘娘代表母權當政,意指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同志兒黃帝


正面下方有兩個孩子,一人穿著黃色衣服,意指同治兒皇帝,另一個孩子手捧壽桃,祝福同治皇帝長命百歲。


咸豐皇帝與慈禧、慈安兩位皇后


圖案中間畫著咸豐皇帝與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光緒七年,四十五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相傳死於腦中風。但也有傳言指出慈安是被慈禧所害而致死。









其他圖案則畫出幾位大臣,或坐或立,一副優游自在的樣子,殊不知有人已將密謀發動辛酉政變,讓兩宮皇后垂簾聽政。


瓷器特徵
清官窯瓷器自道光以後,釉面多呈波浪狀,同治時期,胎質酥鬆,釉面泛白,釉面不夠平淨。一般民窯化法雜亂無章,繪工粗俗低劣。內容多帶有封建迷信色彩。




此件瓷器雖然不是官窯瓷器常見的紅書楷款,但其繪畫工藝卻不亞於官窯款,更大膽地利用圖畫紀錄這一段歷史,使得這件瓷器彌足珍貴。


金水自咸豐時期引進中國,這件磁器口沿塗金部分明顯採用金水繪畫,但由於技術尚未成熟,或因金水昂貴,施彩較淡,因此顯得稀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