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洪憲瓷,色彩明艷豐滿,畫工精細傳神,器底題有“居仁堂制”紅色篆書落款,實為民國時期瓷器之上品。 但由於存世量少,以及煉製時期的特殊等原因,圍繞洪憲瓷種種疑問的爭議卻一直未曾間斷——
撲朔迷離洪憲瓷
(資料來源:深圳特區報記者吳向陽實習生藍廣雨)
近年來,長期不被藏家們重視的民國瓷器漸漸開始升溫。 其中,洪憲瓷因其歷史的特殊性受到收藏者越來越熱烈的追捧。 真品洪憲瓷,色彩明艷豐滿,畫工精細傳神,器底題有“居仁堂制”紅色篆書落款,實為民國時期瓷器之上品。 但由於存世量少,以及煉製時期的特殊等原因,圍繞洪憲瓷種種疑問的爭議卻一直未曾間斷。
民國被喻為我國陶瓷發展史上最為晦暗的時期,一直處在低谷中掙扎。 近兩年,民國瓷器這個長期被冷落的瓷器種類開始在古玩收藏市場受到一些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其中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洪憲瓷當屬首選。 然而,在短短不足百天的“洪憲”時期,所燒製的正品洪憲瓷為數不多,加之後期民間仿品甚多,收藏真品洪憲瓷器難度較大。 眾多藏家都表示,“洪憲瓷”時下雖有藏者,但真正的上乘之作卻寥寥無幾。
“短命”的洪憲瓷
每個時代都有其專屬的文化烙印,洪憲瓷無疑是短暫的“洪憲”時期為數不多的文化印蹟之一。
洪憲瓷的誕生與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分不開。 袁世凱稱帝,年號“洪憲”。 在稱帝前夕,袁世凱曾效法清代帝王登基時必先燒製禦瓷以示慶賀的慣例,派當時的公府庶務司長、瓷學專家郭葆昌到江西景德鎮督辦燒窯。 1915年夏,郭葆昌帶著原清宮所藏的精細顏料到景德鎮後,徵集各窯高手,選擇景德鎮市內的湖北會館作為繪瓷工場,由著名陶瓷家鄢如珍負責燒製,燒製了一批高級瓷器——洪憲瓷。
因當時的“總統府”設在中南海,袁世凱居住在中南海的居仁堂,所以當時所燒瓷款為紅色篆書“居仁堂制”。 為了燒製這批瓷器,袁世凱花費了140萬大洋,折合白銀約為100萬兩。 而據清史檔案記載,乾隆時期,朝廷一年撥付給景德鎮御窯的費用才3萬兩白銀。 洪憲瓷如此不計工本,當然備極精美,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可以算是民國的官窯瓷器。
但袁世凱的皇帝夢僅僅做了83天就破滅了,隨著這個短命王朝的轟然倒台,燒製洪憲瓷的“御窯”也隨即瓦解,其所燒洪憲瓷不多,留傳下來的就更為稀少。
有收藏界的人士據此認為,在短短的幾十天內,要完成造瓷的籌備、設計、製作、上彩、入窯、加彩、烘彩、款識等程序是基本不可能的。 因此,真正的洪憲瓷根本沒來得及問世,坊間流傳的瓷器均屬後人為了商業利益所製的贗品。 更有傳言稱,就連郭葆昌本人也曾重金聘請高手,在北京設爐專門製作“洪憲”年款的贗品瓷。 這些爭議與疑點的存在也讓逐漸走俏、價格日高的洪憲瓷器更顯撲朔迷離。
洪憲瓷引領民國瓷器
儘管關於洪憲瓷的傳言很多,但由於洪憲瓷被收藏界喻為“末代官窯器”,存世稀少,近年來洪憲瓷在古玩收藏市場有被逐漸炒高的趨勢。
縱觀近10年,瓷器一直都是收藏領域的大熱門。 但往往一談到瓷器,很多人腦海裡浮現出的都是明清時期的官窯瓷器,而民國瓷器卻備受冷落。 在很多人眼裡,民國時期生產的瓷器無論從工藝,還是質量上都大不如從前,所以它的價值在很長時間裡被藏家所忽略。 但隨著收藏者隊伍的日益擴大和收藏理念的多元化,加之相較明清瓷器價格更“親民”,投資風險小。 民國距今不到百年,存世量較大,一般的民國瓷器,現在價格多在千元以內,可以被大眾收藏者接受。 一直不為藏家所青睞的民國瓷器,卻漸漸開始在市場上“吃香”起來。
當下,市場上主流的民國瓷器,主要有袁世凱時期的洪憲瓷、民國仿古瓷和粉彩、貼花瓷器等。 民國時期不少仿明清時期的官窯瓷器,雖說總體技藝水平不是很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持傳統官窯瓷器細膩精美的風格。 此外,粉彩、貼花瓷器也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瓷器上無論是題名、書法、還是繪畫等功底都比較紮實,有些作品甚至在當時就已經超過了清代官窯瓷器的風格。 因此,近年來也引起收藏界的關注,洪憲瓷在這其中最為耀眼。
洪憲瓷以粉彩和琺瑯彩為主,更接近於晚清的官窯特徵,是當時不計成本、不計國力製造出來的高級瓷器,制胎嚴謹、用料上乘,在工藝上精益求精,有一種神韻。 所以在近幾年的各大拍賣行和古玩市場上,洪憲瓷的單件成交價都在數万元以上,成對的價格更是達到十幾、幾十萬元,甚至有拍賣公司拍出一件成交價將近200萬元的洪憲粉彩瓷瓶。
實事求是地說,即便出現“天價”洪憲瓷,在古玩收藏市場上,民國時期的瓷器顯然精品不多,難以和明瓷、清瓷相比。 但對於民國瓷器來講,其本身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和精細之作。 譬如,民國粉彩就屬於傳統官窯技法與民間技藝相結合燒製而成的新粉彩瓷。 與傳統粉彩瓷相比,它色彩濃艷,在造型、線條、色彩、光線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繪畫的營養,顯得別具一格。 例如,民國時期“珠山八友”的粉彩與瓷版畫作品就有當時處於轉型歷史時期的鮮明特點目前市場價格也是節節上升。
另外,由於明代和“清三代”瓷歷來都是投資的大熱點,所以仿品也主要集中在那一時期的瓷器上,對民國瓷器的仿製則相對較少,投資風險也相對就小。 但對於洪憲瓷來說,坊間也流傳著各種贗品、精仿品,需藏家細心甄別。
身份撲朔迷離 投資尚需謹慎
由於袁世凱僅僅稱帝83天,郭葆昌奉命督辦的洪憲瓷,數量稀少,無法滿足收藏界的需要。 因此,在袁世凱死後不久,當年景德鎮御窯的工匠們為求生路,又繼續燒製所謂的“洪憲瓷”。
1916年後,製瓷名匠劉希任製作的瓷器上也題“居仁堂制”四字款,其質量不遜於真洪憲瓷。 在此之後,還相繼出現了器底題“居仁堂制”、“洪憲御製”或“洪憲年制”印章款的瓷器,但多為宋體字,底款之釉色有紅、藍兩種,這也直接給洪憲瓷的鑑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儘管“洪憲御製”和“洪憲年制”的瓷器並非出自郭葆昌之手,但也有專家認為,這兩款瓷器仍然屬於洪憲瓷。 雖然這批瓷器並非特供給袁世凱,但是從工藝上講還是有很多精品,與“居仁堂制”並無太大差異,均屬民國瓷器的優秀藝術品。 但對於洪憲瓷來說,落款並非是判斷真偽的唯一依據。
判斷洪憲瓷,要看一件瓷器的器形、工藝、繪圖是否符合它的特徵。 洪憲瓷以粉彩和琺瑯彩為主,其中琺瑯彩是以前清宮造辦處引進的西洋琺瑯料,在白瓷上作畫後入爐燒製而成,後又加入了適量色素,因此不同於其他瓷器,這是洪憲瓷比較引人注目的一個特徵。
早期仿洪憲瓷的特徵為:胎白釉淨,無橘皮紋,彩色明艷豐滿,人物臉部有陰陽塊面,花卉用沒骨法畫就,器物成對,畫面左右對稱,這些雖為托古所仿,但仍為當時的上乘之作。 後期的劣質仿冒,釉色有紅有藍,與精美的洪憲瓷差別甚遠。 故而收藏愛好者入手時還需謹慎為上。
從史料文獻考證洪憲瓷
(資料來源:《景德鎮陶瓷》1981年第1期,吳向陽藍廣雨輯)
一直以來,學界及藏家對於洪憲瓷爭議不斷,甚至連其是否存在都素有質疑。 通過對相關歷史資料文獻的考證,近年來絕大多數學者與藏家認為,洪憲瓷是真實存在的。
1920年向焯所著的《景德鎮陶業紀事》雲:“民國五年(1916年),袁總統洪憲時代曾設陶務監督署。帝制敗署亦撤焉。今則數椽古屋為軍警所屯駐。”
1934年杜重遠著《景德鎮瓷業調查記》記載“洪憲時代為重建御窯曾設過一次陶業監督。”
1942年趙汝珍《古玩指南》明確寫到:“清社既屋民國成立繼之而起者則有袁項城之洪憲瓷。先是項城醞釀稱帝照專制時代之慣例登極時必造瓷以資紀念遂派公府庶務司長、瓷學專家之郭葆昌氏為九江關監督兼陶務監督,經營燒造事宜。當時只陶土、人工出自景德,顏料則取諸禁內所製各器悉仿'古月軒'而底款則一律為紅色篆書'居仁堂'三字。以胎質太薄燒煉時損失甚鉅,是以精品不多,燒成後分賞簡任官吏各一件。 ”
1959年江西輕工業廳陶瓷研究所《景德鎮陶瓷史稿》雲:“(洪憲瓷)造瓷四萬件內有仿造琺瑯彩瓷一百件。……洪憲並沒有禦廠是僱工或發彩形式繪瓷地點在湖北會館。以雍、乾作品為標準仿造燒窯戶為民廠鄢得意(即鄢如珍)。”
1981年葉佩蘭《談“洪憲瓷”與郭葆昌督造的瓷器》雲“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民國時代的珍品裡有一部分為郭葆昌家屬解放前捐獻的也有是解放後新收的這些藏品確有仿琺瑯彩瓷器仿粉彩瓷器及一色釉瓷器。……款識都不一樣有'居仁堂'、'頤壽堂'、'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就是沒有'洪憲'款的器物。”
郭葆昌與洪憲瓷
郭葆昌,河北定興縣人。 早年曾在北京西華門德聚成古玩店學徒,後開始獨當一面,在書畫陶瓷上頗有研究,尤精於鑑定清官窯瓷器。 曾同美籍中國文物收藏家福開森合作編著了《項子京》一書,內容主要是歷代名瓷的照片圖錄。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入軍機大臣袁世凱府第當差,一度充任袁府總管。 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便提拔郭葆昌任總統府庶務司承,後被派往景德鎮監督燒洪憲瓷。
當時原清代御窯人員大量流失,只空留下一個架子。 郭葆昌來到了景德鎮,用重金延攬民窯中的高手重聚景德鎮,燒製新瓷器。 有資料記載,每出一器,郭葆昌都要親自鑑賞過目,工作十分細心,不盡如意者便當場銷毀,被選用的瓷器都有款識,大部分為紅色篆書“居仁堂制”方款。 據郭葆昌的外孫馬常先生回憶,這批瓷器約有4萬件,分攤到每件瓷器上的成本都是非常高昂的。 此不計工本,當然備極精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