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透視洪憲瓷—紅店與汪曉棠(五)

紅店
(資料來源:景德鎮日報《瓷苑版》


20世紀50年代手工業合作化以前,景德鎮專門在白胎進行彩繪的店鋪叫”紅店“。 這些店舖大部分佈在弄巷之中,臨街為木板牆壁,除大風雨雪天氣外,便卸下木板牆壁,店鋪敞開,陽光充足,瓷器彩繪,一目了然。 關於紅店的來歷,自明代以來,由於瓷器釉上裝飾興旺發達,經營這一行業的很多。 據傳,開國皇帝朱元璋最喜紅色,亦為吉祥之兆,多以紅色彩繪瓷器。 另一說紅色是諸色之首,如紅、黃、藍、白、黑或赤、綠、黃、橙、青、藍、紫等。 與.紅.相關的稱謂還有:用顏料在瓷器上繪畫的叫“畫紅”,烤燒彩瓷的窯爐稱“紅爐‘,凡燒烤好的瓷器不論紋飾什麼顏色統稱“紅花” ,從事專業彩繪瓷器者叫“紅店佬”。



紅店是專門為白胎施彩的行業。 運作形式有由製瓷業委託彩繪的,有由瓷商收買白胎委託彩繪的,有自己收買白胎自彩自銷的,間有自行將彩瓷運至外地瓷商的,但多數是受瓷商委託彩繪的。 紅店分四個業別。 第一種叫美術彩業。 為名家經營,如”珠山八友“等,以其家居處所,題名畫室,專應顧客要求,代為繪畫。 山水、人物、翎毛、花卉,隨客命意各有專長。 繪費按件計值,藝精名重者價昂貴。 此業稱為彩繪中之最上乘者,然其量僅佔極少數。 第二種叫寫意彩業。 是在中低檔瓷器上繪以簡雜的寫意畫面,包括刷花、貼花均屬此業。 第三種叫古彩業。 也是在中低檔瓷器上繪粗糙的古彩、粉彩畫面。 但這種古彩與畫種的古彩不同,前者為業別,後者為品種;還有一種叫洲店,即黃家洲飾瓷業,為情形特殊的行業。 舊時瓷業分工,一向極為嚴謹,唯黃家洲業不受此限制。 各製瓷業之下等腳貨,如腳嘴、毛壩、渣痣、喬扁及炭山等廢瓷,必須售由黃家洲業承購,不得售於他人。 該業以磨、鏟、剪、補後,自己彩繪,自行茭草,自行出售。 紅店純為一種家庭手工業。 規模小的,由一家人操作;規模大的也只僱幾個工人,帶幾個徒弟。 資金甚為微弱。 大多受各地瓷器店及瓷器客商委託代彩,自購白胎加彩待人選購的,只佔少數。 故營此業者,只要數百元資金,略備家具顏料,就可開業。 清末民初,景德鎮的紅店不下四五百家,1928 年達到1451 家,其中美術彩業62 家,寫意彩業991家,粉古彩業186 家,店212 家。 1937 年前後開業者仍有1400 餘家,從業人員還達7200多人。 1947年彩瓷業在公會登記的僅有252 家,未登記者尚有100 餘家。 而抗戰前仍有700 餘家,紅店同整個瓷業生產一樣,逐漸衰落。



紅店彩繪多數是將數百年前的傳統花色延續下來。 後來逐漸有做洋金及新式紅店數十餘家,改良彩繪花色,取得一些成績。 如瓷板畫像成為當時名產之一。 委託者可將其肖像交由畫像者描繪於瓷板上,紅爐燒之即成。 其色像永不蛻變。 因而畫像紅店發展到20餘家。 新中國成立後,紅店隨著瓷業生產恢復、發展,至20 世紀50 年代中期,大部分加入畫瓷合作社,或進入公私合營瓷廠,1958 年全市所有畫瓷合作社和公私合營瓷廠轉並為國營瓷廠。 70 年代以後,為安置待業人員,相繼成立百餘家集體所有製性質的彩繪加工廠,但在市場經濟衝擊下陸續解體或改制。 至80年代,興起了一大批民營和個體彩瓷行業。 今天,在蓮社路景德瓷城旁打造了一條”紅店街“。


汪曉棠與紅店

舊時釉上彩繪業,景德鎮稱為“畫紅”。 完成瓷器彩繪之工場,稱為“紅店”。 民國初,“鎮中不下四五百家,名為紅店。初無工場形式,不過一家庭工業而已。鎮中居民但使粗諳彩繪,購入白胎,數十元即可工作,而闔家之人,皆可以是為業。或乳料,或填彩,婦孺老幼,各可盡其一部分之力焉。”“所僱彩工,多屬匠派,藝術初無可觀。” (《紀事》)這是當時“紅店”的普遍狀況,並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初。 “全鎮之美術家,不過二三十人,可知工業人才之缺乏也”(《紀事》)。 

民國三十年以後,美術彩繪才“有進步”(《調查》),“紅店佬”(舊時稱“畫紅”藝人)技藝有較大提高,隊伍也逐漸壯大。 1990年元旦,景德鎮陶瓷館舉辦“近百年陶瓷名家遺作展”。 為籌備展覽,筆者拜訪過許多老藝人。 如當代瓷藝名家畢淵明(1907—1991年)回憶,1921年隨父畢伯濤(清末秀才,珠山八友之一)來景學藝,早聞潘匋宇、汪曉棠畫瓷技藝高超,並應邀畫“洪憲瓷”。 “洪憲並沒有禦廠,是僱工或發彩形式”(《史稿》)。 “僱工”,僱用一般技藝工匠;“發彩”是把瓷胎發放給藝人彩繪。 汪曉棠畫的“洪憲瓷”應屬後類。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