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透視洪憲瓷:一代瓷家郭葆昌(四)


一代瓷家郭葆昌
(轉載自海內與海外,圖、文/馬常)
郭葆昌

我的外祖父郭葆昌(1879—1942),字世五,別號觶齋主人,河北定興縣人。 他精於古物鑑別,對瓷器尤有特識,因此得以在1915年至1916年初為袁世凱燒製了4萬多件“洪憲禦瓷”。 這些瓷器,都是為袁世凱炮製“洪憲”帝制,在“登極大典”上增光添彩以及作為贈送各國駐京公使的禮品之用。 那些瓷器,隨著“洪憲”帝制的曇花一現,已成了稀世珍品了。 

外祖父原是個貧窮的農家孩子,1896年17歲時,到北京一家古玩鋪當學徒。 因他聰穎過人,很快便掌握了一套鑑別古玩瓷器的真偽、出產年代、價值等豐富知識以及燒製工藝技能。 當時許多達官顯貴及富家子弟都嗜愛古玩,常常涉足古玩鋪,外祖父周到地為他們的鑑賞和交易服務,頗得賞識,以後還結為朋友。 儘管外祖父只讀過幾年私塾,但他憑藉顯貴朋友們的權勢,在1912年33歲時當上了順德府(今河北省邯鄲縣)知縣,以後又進入了袁世凱的“總統府”任“庶務司成”,這是掌管總務工作的官職。 由於他聰明能幹,深得袁世凱青睞。 這裡可以舉一件小事:袁世凱喜食大蒜,每餐必有,但又不願看到把大蒜瓣擺碟上桌。 伺候膳食的人頗感為難。 外祖父立即給出了一個好主意,命人榨取蒜汁,盛於小盞奉上,袁世凱極為滿意。 現在市上有一種“蒜汁醋”,不知是否源於此。 由於外祖父的許多“優質服務”得到袁的歡心,再加上他製瓷技藝高超,1915年袁在籌備帝制“大典”時,便委派他為“洪憲”帝國的陶務監督使。 據有關資料記載,外祖父走馬上任,在景德鎮花了140餘萬元的巨款,燒製了瓷器四萬多件,備極精緻。 

外祖父因此進一步發跡、發財,便在定興縣老家購置地皮,蓋起了一所深宅大院。 當時我的母親只有8歲,她後來對我講到此事,說當時聽家里人講,蓋房所用的銀元都是用許多布袋裝放,用火車運來的。 這座用大量民脂民膏蓋起的大宅,轟動了定興縣城。 從此外祖父便成了定興縣四大富豪之一。 

外祖父曾收藏了一件珍貴的青銅觶(音zhi,古時飲酒用的器皿),便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觶齋”。 在他燒製的洪憲瓷中,常用“觶齋主人”這一瓷款。 我幼年時曾經看到過外祖父把個人私藏的300餘件瓷器印刷成一部《觶齋瓷器圖譜》,對開精裝,封圖為金黃錦緞合縫雲花製成,全書紙墨彩色均為國產原料,紙張白如霜薄如蟬翼,每圖中的器物均為原大原色;色彩鮮豔奪目,並印有中英文的文字說明,極為華美。 為印這部圖譜,他在私宅內專闢一院,動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隨著“洪憲”帝製成為泡影。 外祖父也就離開官場,居住在北京東城秦老胡同一所大宅院裡。 該院約有300餘間房屋,有一座西花園,山石翠竹,十分秀美,正院廳堂陳設,也極豪華。 在他的寓所客廳內,懸掛在北牆上方寫有“愛吾廬”三個大字的橫幅,不知是否也算一個齋名。 這可能是袁世凱皇帝夢破滅之後,外祖父閒居北京標榜自己潔身自愛的意思罷。 他住在這個堂皇富麗的“愛吾廬”中,仍然從事著國內外名瓷的交易。 一些外國巨富常去家裡觀賞和收買古瓷。 外祖父出賣給外國人的瓷器,有他自己珍藏的真品,也有贗品,甚至還有他自己仿古製作的瓶瓶罐罐,因此發了一些“洋財”。 他向洋人出售瓷器,常常托稱瓷器是別人所有,他只是作為鑑賞家予以推薦。 我的父親本是一個窮小職員,也曾被西裝革履或袍子馬褂裝扮起來,正襟危坐客廳裡,說某瓷某器是他珍藏,要價多少多少,外祖父剛從旁對那瓷器進行講解,加以讚賞;附庸風雅的金發碧眼,往往欣然付出美元英磅,滿意而去。 外祖父曾說,賺錢要賺洋人錢,不能“坑”中國人。 

對我外祖父這樣一位歷史過客,也同樣不能用小孩看電影時問是好人抑或是壞人的方法去評價。 他曾為袁世凱服務,終日過著奢侈糜費的生活,但對曾為好友後來當了日偽漢奸者則引以為恥,斷然與之絕交。 對所藏瓷器,寧肯作為商品出賣,也絕不用以阿諛討好侵略者,他一直不斷重複著將來抗日戰爭勝利後將餘下的​​瓷器交給國家的誓願。 王蔭泰曾經是他的好友,王出任日偽建設總署督辦前,外祖父曾多次規勸,但王置若罔聞,終於當了漢奸。 外祖父就​​不再與他來往,病重時還拒絕王去醫院看他。
郭葆昌在家中庭院留影


外祖父在秦老胡同的深宅大院裡所過的豪華生活,使我這個當時不滿10歲家境貧寒的外孫為之咋舌.我總覺得他並不喜歡我,但幾位姨和舅舅每當暑假又常接我去小住,住慣了用小碎磚頭墁地小院的我,在他那有著紫藤架、石榴樹、金魚缸的寬敞大院裡,總有一種怯生生的感覺。 我甚至害怕上他的飯桌。 今日高級餐廳裡已普遍應用的旋轉桌面,60多年前在他家飯廳中就已經擁有。 但我對那些轉來轉去的碗盞,總是不敢舉箸。 一是擔心“不會吃”那些怪裡怪氣的山珍海味,一旦露“怯”,要遭他笑罵;二是我極不情願使用那極細又極沉重而且用細鍊子連在一起的銀筷,我曾用那玩藝夾鴿蛋掉在地下卻遭過外祖父的斥罵,數十年後讀《紅樓夢》,竟然看到劉姥姥與我有一模一樣的遭際,感到十分真實與親切。 

外祖父先後娶過幾次“姨太太”,在他58歲時竟娶了一位16歲的窮人家姑娘。 那姑娘終日提心吊膽地生活在那富有而可怖的家庭裡,十分痛苦。 我獨與她關係親好,每當外祖父發脾氣時,我便與她躲到花園裡去避難。 上世紀80年代初,我曾以她的原型為女主人公,寫了一篇題為《水鑽別針》的小說發表在《北京文學》上,以紀念這位可憐的女性。 

外祖父60歲時患了胃癌,在當時的“德國醫院”(今北京醫院所在地)作了手術,但後來又擴散。 晚年時移居頤和園西二所。 當時頤和園長廊北面,有許多房舍院落出租,西二所即是其一。 在西二所的院裡,抬頭便可仰望到宏偉的佛香閣。 我曾隨著母親去探望他,因我年紀幼小,不耐煩聽老人絮絮不已地說那些我聽不大懂的乏味語言,只顧跑出去到石舫去玩.但在我印像中,外祖父似已改變了他那暴戾的脾氣。 這可能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罷! 

1942年,外祖父病逝於“德國醫院”,時年63歲。 按照外祖父的遺言,抗戰勝利後我的舅父、母親及諸姨就代表他把他收藏的瓷器捐贈給當時的故宮博物院。 

他留下捐贈給國家的瓷器數目不詳,上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政權從當時的故宮博物院中將其一部或大部運往台灣。 現內地中國歷史博物館內收藏有三件不同款式的這種瓷器,即“居仁堂”制絳黃釉金新花罐一件;“陶務監督郭葆昌慎制”粉彩牡丹蝴蝶瓶一件;“解齋主人”粉彩嬰戲瓶一件。 現我自己只存有一件瓷器的照片,因我是外行,對其不甚了了。 

外祖父著有《觶齋瓷乘》《瓷器概說》,《宋廣窯琴考》、《項子京歷代名瓷譜釋》等。 

外祖父為祖國留下了一批珍貴文物,雖然分散,亦當屬暫時。 我們盼望祖國早日和平統一,海峽兩岸的專家能共同攜手,對洪憲​​瓷器整理研究,使之齊備,同陳一堂,讓“洪憲”名瓷再放異彩。 

(本文作者為北京作協會員,退休前為《北京法制報》副總編輯,著有《水鑽別針》等。)
本文作者幼時在外祖父家花園玩耍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