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破解火石紅—論明清瓷器火石紅

火石紅在收藏家的眼中就如暗夜中的一盞明燈,讓收藏家的眼睛頓時感覺明亮。它在瓷器鑑定中所佔有的地位不言而喻。此篇文章將對火石紅這個“珍貴”物質提出個人的看法。

火石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火石紅,俗稱“ 窯紅 ”或“枇杷紅”,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別是元、明、清景德鎮瓷器和龍泉瓷器露胎處所出現的橘紅色或橙黃色的現象,它實際是由於胎土中存在的鐵分子在高溫中流動聚集,燒窯結束時在冷卻過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現出來的色調,一般都附著於瓷器的胎釉結合處。 其分佈的特點是與胎釉結合處成平行的、寬窄不一的火石紅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結合線,火石紅晶體密度就越大,顏色就越濃重,隨著遠離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紅晶體的密度和顏色也就越淺淡直至消失。
明成化青花瓷器底部淺淡的火石紅,北京故宮藏
一般來講真火石紅多由胎釉結合處析出,色澤柔和鮮豔,和諧自然,越遠離胎釉處火石紅色澤就越淺淡;而假火石紅在器物胎底隨處可見,色澤深淺不一,或過濃或過淡,很不自然。 放大鏡下觀察,真火石紅晶瑩閃亮,深入胎內,與胎土融為一體;而假火石紅則缺乏生氣,浮在胎體表面。
明成化鬥彩高足杯,北京故宮藏
明成化鬥彩高足杯底部濃重的火石紅,應與墊土有關
耿寶昌先生《明清瓷器鑑定》第3頁:"元、明以來胎體足部所呈現的火石紅痕,時代越早便越濃重,到清代乾隆初期便漸行消失。"第374頁又說:"火石紅:胎體內含有礦物質,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有意塗的醬泥,現今景德鎮複製的元、明青花器,以新砂墊燒,或是入窯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會出現火石紅現象。"
明成化哥窯高足杯底部濃厚的火石紅,應與胎土中含有大量的鐵質有關
明成化哥窯高足杯,北京故宮藏
張福康先生在《中國古陶瓷的科學》第122頁中云:" 元青花瓷器的器底露胎處常呈現出淺淺的橘紅色,俗稱"火石紅",俗稱"窯紅"。火石紅是由胎中的鐵質和可溶性鹽類在乾燥過程中在露胎的器底處富集,在燒窯結束後的冷卻過程中由於二次氧化便出現這種色調,現代景德鎮仿製的元、明青花器,人為地在器底塗上一層含鐵量較高的醬水,或以受潮的新砂墊燒,也會出現火石紅。"火石紅及其成因本人曾將火石紅作過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褐鐵礦的色澤由淺黃至黑褐。

火石紅的真正形成原因是由於元明清景德鎮青花瓷器的胎是由瓷石或瓷石加高嶺土而燒成的。 瓷石和高嶺土中都含有一定數量的鐵,瓷石中的鐵元素多數以鐵的氧化物晶體的形式存在,而高嶺土中的鐵元素則是以膠體鐵離子的形式存在於胎土之中。 鐵元素在1200℃以上的高溫燒瓷過程中就會形成瓷鐵礦晶體,出窯後磁鐵礦晶體經過長期的氧化和分解就會形成褐鐵礦,也就是我們常見到的火石紅。 實驗礦物學的理論和我們實際所觀察到的情況相吻合,我們實際觀察到的情況是:瓷器在出窯時是不會有火石紅的,因為出窯時是磁鐵礦在短時間內是不會被氧化成火石紅的,我們所看到的古瓷上的火石紅痕時由於磁鐵礦長期氧化分解而生成的次生礦物,不是燒出來的,而是長出來的。 我們所見到的火石紅都是經過百年以上的時間氧化而成的。 這與傳統觀念認為火石紅是燒窯時降溫階段二次氧化而形成是不同的。


影響火石紅成因的主要因素有:
  1. 出窯後氧化的時間長短對火石紅有直接的影響,時間越長火石紅就越濃重。
  2. 與胎土中的含鐵量有關,含鐵量越多的胎土火石紅就越濃重。
  3. 瓷器燒造的溫度和氣氛對火石紅有影響。
  4. 與胎釉的細密、粗鬆程度有關。 越是胎釉粗鬆的,火石紅就越濃重。
  5. 與後天的使用情況有關係。 
傳統"火石紅"觀念需要商榷之處傳統觀念認為火石紅石出窯之前在降溫階段被二次氧化而成的。 這種觀點首先與實驗礦物學的現有理論相衝突,在高溫條件下鐵元素是不可能生成褐鐵礦,只能生成磁鐵礦,而磁鐵礦是黑色的,這與我們看到的實際情況是相吻合的。 磁鐵礦在出窯前降溫階段是不會被二次氧化成火石紅的,原因是時間太短。 真正的肉眼能看得見的火石紅至少需要百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生成。 而事實也證明景德鎮防治的元明清青花瓷器上的火石紅不是在燒瓷過程中自然二次氧化而成的,而是有意塗抹上去的。 如果火石紅能夠燒出來,景德鎮的仿古高手就不必為仿不出火石紅而苦惱了。

傳統觀念認為火石紅時代越早就越濃重,到乾隆初期便漸行消失。 而大量的實物證實,時代晚的火石紅以有比此時代早的火石紅濃重,乾隆之後直到清晚期的古瓷有些也有明顯的火石紅痕。

傳統觀念之所以會出現以上的偏差,是因為對火石紅的真正成因和影響火石紅生成的諸多因素沒有科學全面地分析。 火石紅是鑑別古瓷真偽的重要依據,同樣可以作為古瓷斷代的重要參考因素。 但不能僅憑火石紅斷代,那樣是片面的,不科學的。
明成化青花瓷器,北京故宮藏


明成化青花瓷器底部沒有明顯火石紅
明成化紅釉瓷器底部無火石紅,北京故宮藏

火石紅的分佈特點

火石紅主要生長在古瓷的以下部位:
  1. 底足的胎釉結合部。
  2. 無釉的砂底。
  3. 胎釉上較大的磁鐵礦晶體周圍。
  4. 縮釉和薄釉處。
  5. 早期生成的釉面片紋中。
  6. 個別氣泡和空洞周圍。
如何辨別真火石紅
  1. 真火石紅的分佈符合長期生長的自然規律。
  2. 真火石紅的色調變化自然,相互之間有繼承關係。
  3. 真火石紅從胎骨中泛出,深入胎骨不虛浮。
  4. 真火石紅的色澤柔和明亮,有半金屬光澤。
生活中的火石紅


接觸明清官窯瓷器之前,筆者曾和陶藝家學習柴燒陶器。陶器與瓷器最大的區別之一在於陶土中所含的鐵質成分較高,因此陶器燒成之後,一般呈紅褐色至黑褐色。
自制陶器筆筒
黑褐色火石紅
黑褐色火石紅
對比明清時期的火石紅,我們可以認定火石紅並非罕見,事實上,它仍然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

有些專家認為火石紅的主要成分為磁鐵礦,但我曾拿強力磁鐵試著去檢驗此火石紅是否為磁鐵礦,結果強力磁鐵並無磁力反應,因此推測火石紅的成分並不是磁鐵礦。

自製火石紅

有一次,陶藝家將陶土原料改變,燒出來的陶器有令人驚艷的結果。燒出來的陶器外面分佈着漂亮的橘紅色火石紅。
陶杯外部有著橘紅色的火石紅
局部近拍圖
陶杯底部
從這兩個筆筒與茶杯上面的火石紅,我們可以推論造成顏色差異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胎土中的鐵質含量。鐵質含量高時,火石紅呈黑褐色,含量低時呈橘紅色。這個結果與成化時期瓷器有相同的現象。

根據前面資料,陶瓷專家說,火石紅並非在窯燒時產生,而是經過二次氧化逐漸產生。然而根據個人經驗,火石紅絕對是在窯燒的過程中產生,二次氧化對火石紅只有些微的影響。而且其成分也絕非磁鐵礦。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根據自己的化學知識,找了一些藥品嘗試合成火石紅的成分。經過嘗試後終於合成了火石紅,如下面照片:


合成的火石紅呈現漂亮的橘紅色
 自己合成的火石紅呈現漂亮的橘紅色,與自製的陶杯顏色完全一致。

為了進一步瞭解還原氣氛對火石紅的影響,因此在火石紅中加入藥劑模擬窯中的還原氣氛,而產生以下的結果:
還原態的火石紅,呈黃綠色。
經過還原的火石紅顏色呈現黃綠色,這說明為何清朝瓷器火石紅較淺淡,應該與燒製時的還原氣氛有關。

結論

由這個簡單的實驗與陶瓷器的對比,個人作出下列結論:

  1. 火石紅的成份並非磁鐵礦,因它對磁力無反應。
  2. 火石紅在窯燒時直接生成,不需二次氧化。
  3. 只要掌握關鍵技術,人工可合成火石紅,或直接在窯內燒成。
以火石紅的有無作為斷定元明清瓷器的唯一標準是危險的,因為元、明瓷器並非一定有火石紅。

有些專家認為橘紅色漸層的火石紅才是真的火石紅,黑褐色的火石紅則否。這樣的認知不但造成自己判斷的錯誤,讓真正的元、明瓷器無法獲得青睞,從眼前溜走,造成自己的損失,也造成藏家的損失。這不僅損人,也損己。“專家、專家,豈能不慎乎?

2 則留言:

  1. 在下有个问题,为何古瓷中火石红大多发生在胎釉结合处?如果仅是铁因素作怪,则所有漏胎处均有火石红才对,就像你的实验那样。

    回覆刪除
  2. 火石紅形成的過程要件:1. 胎土中必須含有氧化鐵 2. 瓷器未經素燒直接上釉 3. 上釉後氧化鐵藉由滲透作用滲透到胎釉交接處(藉由釉中水分) 4. 瓷器入窯燒製後在還原狀態與矽酸鹽形成矽酸亞鐵(淡青色) 5. 封窯後在高溫下,瓷器待又結合處矽酸亞鐵被進一步氧化為矽酸鐵(橘紅色)6. 釉內矽酸亞鐵由於無法接觸到氧氣,因此釉層仍呈現淡青色 7. 露胎處因矽酸鹽不足,無法形成火石紅,燒製過程中露胎處的氧化鐵會燒飛掉,使得表面氧化鐵濃度不足,加上沒有足夠的矽酸鹽與鐵離子化合,因此無法形成火石紅。

    回覆刪除